商品售后服务网

LILY“洋装”抗衡Zara及Gap
[发布时间:2013-10-11 10:21:01 点击率:]

今年8月,哥伦比亚国际时装展上,中国的时装品牌LILY惊艳亮相,令当地媒体惊呼:“中国服装品牌来了!”

  如今的LILY,已经不是一个“初长成”的中国服装品牌,而是在海外有42 家店,营销网络遍布泰国、印尼、沙特、俄罗斯和日本等国的民族品牌。

  从当年外国品牌夹缝里的一个小专柜,到各大商场主力品牌,这家号称专注中国“商务时装”的企业,上演了一出服装行业的“灰姑娘成长史”。

  

  沉睡五十年的老牌子

  

  “我要声明一下,我们不是假洋鬼子,LILY这个牌子我们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注册了,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牌子。” 上海丝绸集团品牌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伟民告诉记者。

  而LILY的母公司,上海丝绸集团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企业之一,服装出口位居全国第一,年出口7亿美金。“作为中国最早做OEM(贴牌代工)的服装企业,早在40年前上海丝绸集团就注册了不少纯英文的品牌,LILY只是其中之一。” 徐伟民回忆说。但在很长时间内,做外贸根本用不上这些自有品牌,因此,在1999年以前,LILY品牌不为人熟知。

  “加入WTO后,我们觉得外贸必然会洗牌,为了避免走向没落,我们就成立了以LILY为主攻品牌的公司开始尝试内销。不过当时我们并不指望这个牌子能赚钱。”徐伟民坦言。

  

  服装业升级更要提高服务

  

  2002年春季,上海丝绸集团成立了上海丝绸集团品牌发展有限公司,专营LILY品牌。LILY创立时注册资金才600万元。

  最初几年,都在赔钱经营。LILY的副总经理兼营销总监孙铭阳回忆说最初几年的日子相当难过,整个团队仅有十来个人,但一直坚持走本土设计师队伍,坚持发展自己的品牌。

  从事外贸40多年的徐伟民认为,纺织外贸企业要生存,只有两条路。一是寻求低成本生产,这是OEM的唯一出路。二是为其他企业提供设计业务,甚至发展出自主品牌,摆脱低端竞争,提高产品附加值。

  “中国制造必须转型,但并非意味着做衣服的去做高科技,而是转变经营方式,在设计、品牌、渠道等多方面提高服务水平。”徐伟民说。

  和其他民族品牌不同,LILY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靠着口碑效应和门店推广,终于在2008年开始扭亏为盈。2009年LILY的销售额达3亿元人民币,2012年销售额超10亿元,目前已在国内150个城市开设店铺50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