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李后强:
用非线性思维破解“钱学森之问”
目前,正值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会上,四川省社科院党委书记李后强作了题为《用非线性思维破解“钱学森之问”》的演讲,他认为,“要回答中国高校为什么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钱学森之问”,需要学习钱老倡导的系统思维,特别是要从非线性思维方面考虑路径和策略。
他说,中央要求领导干部树立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等都是系统思维。“钱学森之问”具有中国特色,具有重大意义。钱老倡导的系统思维对中国、对世界影响都很大。要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掌握系统思维。曾经,张光鉴教授提出的相似思维是系统思维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科学方法,对培养创新人才启发重大。中央要求领导干部树立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等都是系统思维。
相似分为自相似(一个系统内部)和他相似(两个系统之间)。树枝、闪电、皮蛋花、全息照片、俄罗斯套娃等都是自相似。子女像父母就是他相似。其实,在更大范围他相似也是自相似,在更小范围自相似也是他相似。由于世界上非线性系统是占绝大数,线性系统只是极少数。因此,非线性现象大量存在,相似性现象也大量存在。由此可把思维分为线性思维和非线性思维两种。
在李后强看来,新思维必须在开放环境进行,与外界有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这是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高津的理论。所以,头脑风暴、争论、讨论容易产生新思想,新观点,因为双向互动。创新需要宽松环境、包容失败,要建立相应制度、机制,形成创新文化。中国缺乏创新环境,部分原因在于孔子,在于儒家文化,唯书唯上,古人权威不可挑战,害怕说错话、做错事。教师要有创新思维,要有高尚品德,要解放思想,要允许学生犯错误,要为人师表,在师生之间形成协调趋同,产生相似性。总之,相似论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在思维科学尤其是在创新思维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培养创新人才,解决“钱学森之问”,要从非线性系统特别是非线性思维方面考虑路径和策略。
专家热议:
用知识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
中国要创建适宜知识创新的文化—社会环境的历史使命极其艰巨。文化是创新里的“基因”,有变异才有创新,必须倡导社会意识形态多元化,才能塑造自由创新的环境。中国为何需要知识创新?知识创新战略能够成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吗?未来高级社会朝向何方才是合理的?这是人类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战略思考。中国要以创新的思维方式,重新思考下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中国科协信息中心研究员葛霆认为,进入新世纪,世界各国都纷纷调整并制定各自的创新战略。首先,创新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发展的共识,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知识化更加凸显,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同时面对全球人口、资源、环境、气候变化和贫困等巨大压力,世界各国都把希望寄托在兴起一个新的创新浪潮上面。另一个是,近20年国际创新的实践和研究,对于创新规律和内涵认识的深化,在理论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新的创新规划必须在战略层面上重新审视和调整。纵观各国新的战略,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把创新生态论作为各国创新战略的主流理论基础。如何推动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创新驱动的推动要构建创新生态系统。
会上,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创新战略专委会主任李喜先就知识主义社会作了演讲。李喜先认为,知识是人类的精神活动整合生成的产物,认识导致知识,认识和知识都是进化的结果,是与人类文化的起源紧紧联系在一起。中国国家创新战略即为构建知识主义社会,要使国家人均和国内知识总量GDK进入世界前列,成为知识型、智慧型国家。在中华大地上,要再创辉煌,必须在元创新层次上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只有元创新,才能引领国家超越式地发展。可以预计,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也就必须成为基于高等知识、智慧的世界强国,在高级的知识社会里再现辉煌。
四川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查有梁表示,物质世界是知识创新的基础和源泉,精神世界是知识创新的动力和机制,知识世界提供创新的检索和结果。知识创新需要得到三个世界的认同。即知识创新与物质世界、精神世界、知识世界的认同。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就是知识的过程,就是所谓的认识论。“认识论”强调的是过程。“知识论”强调的是结构。知识论一定要避免唯物和唯心的片面性。因为,一旦强调“唯”,就容易形成“独断论”和“绝对论”。就会导致离开辩证法、离开系统论。
上一主题:十月份品牌与营销大事纪
下一主题:谁不发言就请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