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大数据不是互联网金融的全部
[发布时间:2013-11-11 09:34:19 点击率:]

 社评

  对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企业的观点针锋相对,前者认为互联网是重点,金融不过是下一个即将被颠覆的特定行业而已,只是由于金融行业的高门槛和严监管,颠覆进程会比较曲折;后者则认为金融有自己完全不同的逻辑,信用和风险是难以逾越的门槛,护城河高筑,互联网金融只能在互联网企业的一亩三分地里自娱自乐。

  但是对于大数据,二者却难得的表现出空前一致。

  有人戏言,当中国的技术精英还在为什么是大数据争论时,亚马逊已经开始挖掘客户对视频产品的点击兴趣了。金融是一个极好地应用大数据技术的行业。例如,用户行为的分析,征信模型的建立,信贷坏账的收益率预期,物流融资的需求等等,都需要海量数据的分析支撑。毋庸置疑,金融行业天生拥有大数据,天然拥有优化大数据处理、进而降低信评与风控成本的动机。

  但是,在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下,大数据处理属于传统金融行业的内在创新动力,如果解决这一问题的时机成熟、成本宜人,他们自己就会猛扑上去,根本用不着互联网企业代劳(收购一家数据处理公司就够了)。传统金融行业对于大数据的期盼,更多在于社交网络、电商数据与金融数据的融合。这不是在忽悠,而是充分认识到问题难度和数据资源局限之后,所提出的一个联合攻关主张,这本身即说明大数据的有效处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于传统金融行业,这一主张务实而合理,但是暂时而言,它并不是绝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菜。

  金融的核心是:精确、风控;大数据的核心是:非样本,全部数据;不求精确性看中混杂作用;不是因果而是相关。说起来掷地有声,有了大数据可以XXX,放到任何行业似乎都成为解决问题的终极武器?

  谈大数据可以,谁做数据清洗,谁来安全的存储异构数据,谁来建模分析相关性和数据间的作用力,谁来来落地,结果是否公允?

  大部分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目前体量尚小(唯一的例外是阿里),用户规模和交易额都不大,缺乏大数据基础,亦无力承担大数据的基础设施和处理成本,更重要的是并没有大数据的迫切需求。

  以P2P借贷行业为例,无论是依赖网络审核还是线下审核,信贷员的经验和尽职程度都远比大数据重要,成本也更节省。目前P2P行业的O2O趋势更说明了,在中国特定的信用和数据环境下,线下工作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单纯的数据分析。我们布恩那个迷信数据,因为这些数据的完整性、真实性和一致性在当前的数据环境下并不容易保证。

  我们始终要明确互联网能给金融行业带来什么,带来不是业务本质的改变,而是流程与消费行为习惯的改变,互联网行业去做金融,除非是巨头,有巨大的数据可以骄傲,其他的,在金融行业里,都不会比传统金融行业金融类型数据质量更高。

  更何况现有金融行业会在未来会互联网结合越来越密切,就如同天猫与居然之家的那趟子事儿一样,只是互联网企业还没有触及到金融行业真正内核部分,传统金融行业也会逐渐学会用互联网产品来反击互联网行业。

  对于线上线下的结合,如果传统金融行业去做这档子事儿要比互联网行业更稳妥一些,对于未来的做金融数据的互联网企业来说,也可以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为传统金融行业来做服务。现有的市场对于互联网金融类型的产品还是有待开发,互联网企业不如与传统金融行业协调好关系,用技术换数据与经验,传统金融也可以通过这种手段,用经验获取技术支持,互联网平台与大数据分析只是个手段,业务的核心是让更多人更方便更乐意去使用金融产品,金融行业也能更准确的把控好风险与信贷数量之间的平衡,不管是谁在做,本质并未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