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迟福林:中国有“黄金” 要靠改革挖
[发布时间:2013-11-12 09:32:30 点击率:]

被寄予改革厚望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9日在京举行,知名改革学者迟福林用三个“转型”概括他的期待: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治理转型。

  转型改革迫在眉睫

  “转型改革已成为未来衡量中国发展前景的焦点问题。”迟福林说。未来几年,中国的转型改革若有突破或重要突破,将换来10到20年的可持续增长。反之,若转型改革不到位,经济和社会风险可能随之增大,成为影响中国发展的最大障碍。

  这位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指出,目前中国的经济转型到了一个关节点,社会转型到了一个临界点,治理转型也到了一个关键点。

  “经济体制改革应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为重点,激发市场活力,从而使我们的发展方式转变有实质性突破,从过去主要追求GDP转向追求公平可持续发展。”他说。

  迟福林警告说,这项改革如若拖延,产生的经济风险可能会引发大的经济危机。而社会转型不及时,社会矛盾、群体事件等社会风险会将会急剧增大。

  而经济和社会的转型,都依赖于政府的转型。迟福林主张改变政府主导,转向追求市场主导下政府的有效作用,而非政府主导下市场的有限作用。

  “政府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转型,应该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的一个亮点,我对此寄予很大期望。”他说。

  公共产品短缺问题突出了

  过去35年改革,最大的成功在于基本解决了13亿人的吃饭问题,从以温饱为目标的生存阶段,上升到以人的自身发展为重要追求的发展性阶段。人们的需求结构也随之发生了重要变化。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以温饱为目标的私人产品短缺问题基本解决了,老百姓开始更多地追求好的教育、医疗、就业、消费环境和发展环境,公共产品短缺的问题突出了。”迟福林说。

  新的短缺折射出需求与低水平公共产品供应之间的不平衡。然而,正是这种需求结构发展的不断变化,引发新的市场社会需求,成为推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动力。

  “今天,人们‘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如果这个方面解决不好,不仅影响经济转型,更影响社会转型和治理转型。”他说。

  “我们的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治理转型一定要适应改革开放35年后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大趋势,这样不仅能将13亿人的消费需求释放出来,而且能够解决我们今天面临的很多问题。”他说。

  让农民带上财产进城

  对于呼声较高的户籍和土地制度改革,迟福林认为,户籍制度已成为最不公平、矛盾最突出的制度问题之一,改革一定要破题。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改革最重要的症结所在,在推动中国农村改革乃至整个改革发挥过巨大作用,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改。

  他认为,未来中国最大的战略机遇是内需大市场。到2020年,中国居民消费总规模将从目前的20万亿元增加到45至55万亿元,由此带来的投资可达50万亿元。届时,中国的内需总规模将达100万亿元。

  “如果内需总规模能释放出70%、80%,中国经济7%的增速就有坚实基础了。”他说。

  中国目前约有进城务工农民2.6亿人,到2020年人口城镇化率过半时,将有数亿农民进城。因此,城镇化特别是人口城镇化被视为内需规模释放的重要驱动。而户籍制度改革是人口城镇化的第一步。

  迟福林20年来一直主张农民土地物权化,即在严格农地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认可农民对其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受物权法保护。

  “把土地的使用权变成一种产权交给农民,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既有利于土地的使用,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财产。”他说。如此,今后的农民就不再是“一个行李俩肩膀”地进城了,他们可能会带着一份财产进城创业,并由此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更体面地过城里人的生活。

  6亿人成中等收入者

  将拉动世界消费

  迟福林说,未来5到10年,中国如能实现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目标,创造的红利将不断增加。人口城镇化和中等收入群体倍增的目标如期实现,将意味着6亿人成为中等收入群体。

  “中国内需潜力的释放、市场空间的开发,对未来整个世界经济的再平衡将产生极为重要的作用,”迟福林说,“6亿中等收入群体将成为拉动世界消费一支重要的力量,中国也将在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中国将积极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在推进区域性和全局性贸易自由化方面成为主导,在未来新的全球化当中,更加遵守世界经济规则,并在形成新的世界规则中,成为一个重要的推动者、促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