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这是中国企业通过合作战略取得成功的出色案例。
长期来,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把“竞争”挂在嘴边、奉若圭臬,仿佛离开竞争企业就无法生存,必须卷起袖子拼个你死我活。
“并逐曰竞,对辩曰争”。我们不否认市场经济的竞争性特征,也看到了一些企业通过竞争而崛起,在竞争如林般的企业中出类拔萃。
但是,掀开令人忧虑的背面,我们看到一些企业奉行着一种“竞争”战略: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打趴下对手,就是赢了。从一些知名企业的竞争案例来看,他们对直接打击、破坏竞争对手的兴趣,远远超过了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兴趣。
那么,“竞争”真的是企业包医万病的良药吗?
事实并非如此。我们看到,在倡导竞争的建筑行业,过度竞争则直接导致了企业效益低迷、产能过剩。据《建筑》杂志报道:2012年中国建筑企业产值利润率仅为3.56%,一些建筑巨擘的利润率甚至没超过2%。而据法国媒体报道,法国万喜集团(Vinci)2012年上半年营业额达到180亿欧元,利润率达到8.6%。
差距的背后,是由于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和产品的无差别化导致的过度竞争。一些建筑企业为了争夺施工经营承包权,不惜展开以低价格为主要手段的破坏性竞争、劣质化竞争、损人型竞争,甚至同一大型集团的子公司也“窝里斗”,这种习性被一些“走出去”的企业还带出了国门。
当由竞争所造成的损失大过利益时,企业必须要进行反思了。
在国际上,明智的承包商逐渐意识到,如果只由一家企业独立参与项目,虽然自主性较强,却可能丧失许多机遇。而“合作”可以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做到资源共享、借船过河、扬长避短,最终分散发展风险。国际上通行的“联营体”、“合包集团”等模式,使强手之间建立一种伙伴关系,从而消除对抗的损耗,提高盈利水平。
让人欣慰的是,一些企业已经走出了观念固守的藩篱,放弃了死拼滥打的竞争策略,体味了“牵手”成功的幸福。
据媒体11月6日消息,小米手机与长虹集团开启了全面战略联盟的大门。这种合作布局不仅能共享小米在用户营销和软件上的优势,还使放大了长虹集团在家电产业积累的综合优势。
《论语》有句话:“礼之用,和为贵”。我们不由惊叹老祖宗的睿智。今天,企业要增强内生动力,需要的不仅仅是超越对手的勇气,更值得尊重的是“握手”的智慧。
上一主题:改革重启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