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教师需分类管理
11月8日至11月9日,第八届(2013)中国管理学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行。作为中国管理学领域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综合性学术会议,本届中国管理学年会会议期间,多位国内知名商学院院长针对“国际化背景下的商学院发展创新探索”进行了讨论。几乎每位院长都表示,自己每天都面临许多“改革”的问题,但由于当前教育体制的限制,院长们只能在“螺狮壳里做道场”。
尽管目前中国高校教育体制存在较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但一些一线商学院已经开始对自己原有的教师体制和行政体制进行了改革。
以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为例,该学院一部分优秀教师享受的待遇是丰厚的年薪,但同时他们也要进行考核。一般六年一期,其中再分三年期,第一个三年考核通过的教师,第二个三年期便能继续。这种一般是用来吸引其他院校的优秀教师“跳槽”而来的。另一方面,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现有的教师也要在待遇上进行分类。一般分为教学型、教育科研型、服务型。每一种类型又设几个档次,不同的档次所享受的岗位津贴都不同。
事实上,不少商学院已经对自己的教师开始了分类管理。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凌教授表示,现在的教师生存压力非常大,一方面要做研究并发表国际论文,一方面还要给MBA、EMBA,甚至本科生讲课。因此,设计出一个完善的激励制度,让教师寻找到自身的定位便成了当前商学院非常迫切要做的。
陈凌表示,“从前年开始我们学院采取ATP分类管理,教师分三类,第一类以学术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第二类是教学为主,第三类是为企业服务,帮企业做咨询为主。”
兼顾“国际”和“本土”
商学院的院长们在平衡“国际化”发展和“本土化”上,也需要不断地创新改革。
“国际化和本土化有些时候是有矛盾的。”陈凌拿自己的学员举例,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培养的学员主要是“浙商”,不少“浙商”很早就走出国门,尤其改革开放之后,浙商们掀起了“移民潮”。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学院培养的学员便有了“国际化”背景,但这些学员前来听课又非常希望教授用中文讲授,但他们的后代却又需要用英语授课。“因此我们还需要将‘国际化’和‘本土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陈凌强调。
值得注意的是,在将这两者进行紧密结合的过程中,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产生了这样的“改革策略”。考虑到当前有大量浙商在海外,因此,陈凌表示争取将优秀的中文教师派到海外,为那些在海外、年龄在40至60岁之间的浙商授课。陈凌认为,这对教师本身是一种实地考察了解的机会,同时对学院而言也拓展了全球EDP市场。
呼吁更多自主权
“院长就像生产队长,一方面自己干活,另一方面也给别人派活。”天津大学管理经济学部主任张维教授便拿自己开起了玩笑,但即便这样,在很多地方还是受到制度的限制。
此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便指出,长期以来,中国大学在体制设计上是管理者、评价者、举办者合为一体的。这种体制会造成一系列问题:一是党政分工不明确;二是现行体制下教师、学生、职工的地位不明确;三是学校内部学术权力的缺失及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失衡;四是学生权利处于真空状态,学生权益缺乏制度保障。
张维也坦言,“这些年来国家在教育和基础研究投资大大提高,但是钱的用法确实有很大问题,使得我们今天一个项目,明天一个工程,大家天天去申请项目,天天去跑项目,然后你其实没有时间来做事情(研究)。”
张维呼吁,管理层需要给学校更多的自主权,教育领域的更多突破需要政府决策层更大的突破。
上一主题:国内拍卖企业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实现首拍
下一主题:吴敬琏: 生产要素市场化将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