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奶粉关税全面下调
影响微乎其微
该方案明确,2014年将对“供婴幼儿食用的零售包装配方奶粉”、“乳蛋白部分水解配方、乳蛋白深度水解配方、氨基酸配方、无乳糖配方特殊婴幼儿奶粉”执行5%的进口商品暂定税率。而这两类食品的最惠国税率分别是15%和20%。
婴幼儿奶粉的进口税率调至5%,是否会使国内高企的婴儿奶粉价格回落?对此,知名乳业专家王丁棉认为此举对洋奶粉降价影响不大:“关税在洋奶粉价格中所占的比例不高,成本构成很少,所以低关税很难影响整个价格。”
“关税在奶粉成本的价格所占的比例很小,约1%左右,一罐奶粉300多元,关税所占的比例就更少了。”王丁棉指出,关税在洋奶粉总成本中所占比例不高,低关税很难影响整个价格。“洋奶粉高价主要问题在流通环节层层加码。”
据王丁棉介绍,奶粉价格增加的主要环节是流通环节,另外,多数奶粉品牌都是以最终利润来设计最终价格,因此降价的可能性很小。到底如何才能降低洋奶粉价格?对此,王丁棉坦言:“要砍断流通渠道的利润,只有采取直销模式,比如网店直销。”
国内乳业分析师宋亮同样认为,关税下调对于奶粉价格影响不明显,“关税下调有一定的作用,但影响奶粉价格的主要因素在于营销环节和流通成本,关税方面的‘优惠’并不是特别明显,很难影响到奶粉的整个价格。”
部分婴儿奶粉企业对于产品定价也表示要综合考虑,关税下调未必会导致终端零售价下降。
“中国奶粉全球最贵,以零售价为300元的奶粉为例,每罐奶粉渠道成本费用在48%左右。”日前,新西兰婴儿奶粉企业蕊盛蕊在广州举办新闻发布会揭露高价奶粉背后的潜规则。据介绍,在市场上零售价为300元一罐的奶粉,其生产成本、产品运输费用及仓储费、产品关税、产品进口增值税、产品国内物流配送等共约占成本的52%。此后,进入传统渠道,渠道成本的占比高达48%。
另一家国内洋奶粉的有关负责人表示,奶粉价格的定价是综合评估考虑的,“这两年大家都看到,人工、物流成本上涨幅度很大,原辅料价格波动也在加剧。此外,对于正规企业来说,在目前国内加强监管奶粉行业,提高产销门槛,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笔额外的成本增加,比如检测,现国家要求除了企业自己批批检测,还要定期送检第三方,我们在国内做的检测比在国外还多、还密。”
业内人士认为,短期来说,进口乳制品关税下调的“利好”难以传导到终端。
下调关税年年有
价格不降反升
事实上,进口关税的下调,在我国早已不是第一次。国内资深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部分婴幼儿奶粉进口暂定税率明年下调,这一措施其实是按照计划来。“按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正常要求,进口关税每年都会进行一定的下调。”而以往的下调,对高价洋奶粉的影响,均是微乎其微。
据了解,从2013年起,我国已对780多种进口商品的税率进行过调整,特殊配方进口婴幼儿奶粉关税此前已从20%降至5%,但政策“很美”现实却很“残酷”,进口奶粉的高价一直以来并未因此下调,反而不断涨价。
在2011年,我国就曾公布消息称,从2012年1月1日起,我国对730多种商品实施较低的进口暂定税率,其中婴幼儿奶粉的关税下降一半。而当时即有不少家长以为关税下调之后奶粉价格会应声下跌,并减少储存奶粉的数量等待价格下跌,但最终却扑了个空。有记者到婴幼儿用品店去实地采访,发现进口婴幼儿奶粉的售价每罐仍在200-300元间,甚至更高。以原装进口的“合生元”奶粉为例,每罐从218元起到480元不等。店里的营业员称,奶粉的价格没有变化,只不过一些奶粉买多了会有一些赠品,但零售价格基本没有变化,也没听到洋奶粉降价的风声,倒是去年几大品牌接连涨价,现在保持稳定。
有业内人士指出,原装进口奶粉的最终价格大概是由生产成本、进口税、销售环节等几个部分组成。这样的流程下来,进口奶粉身价翻两三番是常见的,与关税相比,营销流通环节成本占了大头,如此算来,减税与否,与进口奶粉的终端售价并没有多大关系。
同样地,早在2008年,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就决定将调低包括婴幼儿食品以及乳清粉6类共26个税目商品进口税率。对此,美赞臣、雅培及惠氏等进口品牌奶粉就表示,由于进口奶粉17%的增值税并未下调,且目前奶粉价格高企主要是出于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该政策对奶粉企业触动不大。美赞臣内部人士指出,进口税率的下调的确对缓解奶粉成本压力有一定的帮助,但相对于部分主要原材料上涨一倍的奶粉产品而言,作用微乎其微。“加上高达17%的增值税并未下调,因此缓解空间更加有限。”雅培公司也向记者表示,虽然我国进口奶粉包括基料80%来自于新西兰,进口奶粉关税下调对成本的影响目前很难直接评估,关税下调与全球性的原材料上涨因素的抵消作用在短期内并不明显。
价格昂贵真不赖进口税
对中国奶粉全球最贵的原因,业内一直持不同的见解。有意见认为,我国的产业链被进口奶粉“高度控制”。根据海关统计,今年前3个月中国进口奶粉24万吨,增加了23.7%。在进口的奶粉中,新西兰是我国进口奶粉的最大来源国,占所有进口奶粉的95%。
从终端品牌上看,市场调研公司AC尼尔森的统计显示,去年中国市场奶粉的销售额约385亿元,其中美赞臣、多美滋、惠氏和雅培这四大“洋品牌”就占了42.7%。
一位不愿具名的乳业分析师对记者表示,“洋奶粉”通过相互涨价来推动整个市场价格上涨。“他们之间达成了某种默契,一家先涨,其他跟上,下一轮另一家先涨,其他跟上。”
不过,一些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奶粉全球最高还有别的原因。亨氏大中华区总裁司马瀚分析说,三聚氰氨事件后,中国消费者已经形成价格越高、质量越有保证的观念。
一家欧洲大型奶粉的中国总代理告诉记者,在欧洲,奶粉出厂价加上15%~25%的成本就能到门店,但是在国内,奶粉总代理要拿去10%的利润,经销商要拿去20%~30%的利润,卖场也要拿去20%的利润或更多。
对此,政府也在今年7月出重拳进行整治。作为中国三大反垄断执法机构之一的国家发改委就已经对国内若干销售排名前列的奶粉品牌的定价行为发起反垄断调查,认为其存在固定经销商的最低转售价格行为,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第十四条有关纵向垄断协议的规定。一个月后,巨额罚单在《反垄断法》刚刚渡过其五周年生日之际如期而至。
国家发改委在7月22日公布,合生元因严重违法、不积极整改被处上年销售额6%的罚款,约1.6亿元。美赞臣被处上年销售额4%,约2亿元罚款。多美滋、雅培、富仕兰、恒天然均处上年销售额3%罚款,约1.7亿元至0.04亿元不等。该处罚也被业界称为国家发改委对奶粉企业处以的史上最大罚单
这是国家发改委于今年在反垄断执法领域开出的第三笔天价罚单(合计人民币6.7亿),前两例分别是在年初针对包括三星在内的六家液晶面板制造商处以总计达3.53亿元的罚款,以及随后对五粮液和茅台两家生产高端白酒的国有企业分别处以2.02亿和2.47亿罚款。其中,“五茅案”的依据同样是《反垄断法》第十四条,成为了“奶粉案”的先例。
此外,惠氏、贝因美、明治等3家企业因配合调查、提供重要证据,并积极主动整改被免除处罚。
控制定价权是关键
但是,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垄断仅是奶粉高价的一小部分原因,而洋奶粉在国内市场的高价根源压根来自于母乳喂养率过低、中国消费者对洋奶粉的过度追捧以及销售层级过多。如果这些问题无法得到解决,那么因反垄断调查而引起的降价也许仅能维持不久。
此外,洋奶粉掌握了市场定价权,也是价格难以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由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集体失信”,洋奶粉就进入了集中涨价期,3年内共有4次集中调价,美赞臣、雅培、多美滋、雀巢、惠氏、明治、美素等洋奶粉均参与其中,每次提价幅度均在10%左右。
但是,面对“洋奶粉”的大面积疯狂涨价,消费者并没有多少替代品可选择,无奈和被动溢于言表。
专家也指出,十多年前国内奶粉市场上,洋奶粉的份额仅有三成多,目前这种局面已发生“大逆转”,甚至尽管洋奶粉的售价“一路高歌”,从每罐200元直逼每罐400元大关。
不仅如此,近年来,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信赖洋品牌,国内乳制品企业市场份额不断缩小,洋奶粉已占据国内奶粉市场的“半壁江山”,在高端市场,洋奶粉甚至已占到超过70%的份额。
对此,王丁棉指出,洋奶粉在中国市场的每次涨价计划,彼此间有默契地配合。根据业内掌握的情况,从2005年到现在,洋品牌平均每年提价幅度在15%左右,其高额利润丝毫不见下降的趋势。
面对国际奶粉巨头在中国市场上的大肆涨价,业内专家认为,这是国际乳业巨头牢牢掌握我国市场占有率和定价权的结果。而要打破这一局面,仍只有看市场上能否出现打破局面的黑马级企业。对此,王丁棉直言,洋奶粉与国产奶粉营养成分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在包装、宣传广告和售后服务上略占上风。他建议:国内乳企应做好产品控制,提高售后服务责任,以此赢得消费者对产品的消费兴趣和信心。只有提高了国产奶粉的市场占有率和话语权,洋奶粉的连连涨价趋势才可能得到改变。而反观对反垄断调查都可以搪塞了事的部分乳企,在面对进口关税的下调,完全可以选择视而不见。
上一主题:放贷黑幕:多家银行串通中介造假
下一主题:奶价层层上涨 奶农难分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