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监管亮剑 影子银行被套上“笼头”
[发布时间:2014-01-13 09:21:40 点击率:]

2014年第一波监管风暴亮剑影子银行!银监会1月6日召开的2014年监管工作会议特别提出要对理财业务、信托业务、小贷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四种业务的风险进行防范。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107号文”),正式宣告酝酿近一年的中国影子银行全面监管框架敲定。这也意味着中国影子银行将被套上“笼头”。

  近年来,中国式影子银行发展迅速。游走于灰色地带,规避了金融监管的天量影子银行资金,对冲着宏观调控效果,而由此导致的信用扩张则极易给金融危机埋下祸根。因此,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已迫在眉睫。

  事实上,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已经引起中国监管层的关注,监管也付出了努力。

  

  影子银行极具杀伤力

  

  影子银行的概念源自美国,因酿就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而颇负盛名。2013年10月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3》称,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规模或达到20.5万亿元,占中国GDP的40%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6%。

  一份研究报告称,中国式影子银行的参与者包括银行、信托、担保、小贷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最主要的形式则包括四种:银信合作理财、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和民间借贷。

  据悉,目前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不仅包括储蓄资金、企业闲置资金,还包括从银行融资便利的企业和个人从银行套取的低利率贷款资金,再转手贷给大量难以从银行获得贷款的企业和个人。

  分析人士指出,不仅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甚至连治理结构甚严的上市公司,也进行民间借贷业务。这些大型企业及上市公司的一个简单操作链条,就是从银行搬运贷款资金,再到民间放贷,从中赚取丰厚息差。

  在中国,企业之间直接拆借资金是被严格禁止的。不过企业可以通过银行向借款人发放委托贷款,贷款利率由委托方决定,银行则充当中介角色,收取委托贷款手续费,但不承担任何信贷风险。

  那么,巨量的委托贷款流向了何方?有关调查显示,一类流向了上市公司控股子公司;而大多数的委托贷款则流向了受政策调控的房地产开发商和中小企业。

  由于货币紧缩使得中小企业更加难以通过正规银行渠道融资,而大型国企等国有部门的借款人能以低廉利率从银行获得大笔贷款,并间接向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投放资金。中小民企则普遍通过影子银行获得资金。

  据估计,影子放贷机构当中有90%为国有企业。影子市场每年的资金流量可能已达2万亿之多,相当于GDP的5%左右。

  分析人士表示,影子信贷可能会重新回到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并加大货币流通的速度。这将使得央行行使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抑制通胀的常规手段的效果大打折扣。

  中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监管,虽然明确了“一行三会”的监管职责,但对于游离于监管之外的融资机构尚未制定整体性监管政策框架,导致缺乏相应的履职手段和监管权限,权责脱离。

  影子银行的大量资金不但扰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而且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潮,这个游离在监管之外的影子银行体系,可能引发一场前景难测的金融危机。

  中国的影子银行目前还没形成庞大的体系,尚未形成系统性风险。不过,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完全是由国家信用作担保,因此各类当事人都有过度使用现有金融体系的冲动。鉴于银根紧缩、房地产调控,房地产无疑成为影子银行资金集中地,房地产业过度信用扩展,风险增大。

  有关专家表示,如果监管部门不防微杜渐,一旦让国内的影子银行泛滥,其风险累积的速度和程度将会比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更快更严重。

  影子银行是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住房按揭贷款的证券化是美国影子银行的核心所在。影子银行堪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祸首。

  分析人士指出,至今各国仍未从源自影子银行的金融海啸阴影中走出来,其中的重要原因是传统金融统计信息存在缺失,数据不能及时反映危机迹象,之后又无法准确判断危机扩散的风险。

  

  监管层亮剑影子银行

  

  由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107号文,不仅第一次明确了影子银行的分类,也确立了“谁批准设置机构谁负责风险处置”原则。

  107号文将中国的影子银行分为三类:一类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管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第二类为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第三类则是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部分理财业务等。

  根据107号文内容,要求按照“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原则加强市场主体监管,新规将按照谁批设机构谁负责风险处置的原则,逐一落实各类影子银行主体的监督管理责任。其中,第三方理财和非金融机构资产证券化、网络金融活动等,要求由央行会同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办法。

  107号文对同业合作业务进行了明确,规定金融机构之间的交叉产品和合作业务,都必须以合同形式明确风险承担主体和通道功能主体,并由风险承担主体的行业归口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107号文还对银行、信托、小贷公司、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担保公司、网络融资活动等提出了具体监管要求。比如要求银行规范发展理财业务,建立单独的理财业务组织体系和业务管理体系、业务监管体系,商业银行代客理财资金要与自有资金分开使用,不得购买本银行贷款等。

  信托公司则被禁止开展非标准化理财资金池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业务;典当行不得融资放大杠杆;融资租赁公司要依托适宜的租赁物开展业务,不得转借银行贷款和相应资产;严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展债权类融资业务等。

  分析人士认为,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一方面利于金融资产负债结构更透明,利于控制整体经济的债务风险;规范影子银行的发展可以改善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推动机构去杠杆,降低对资金的需求,促进资金价格缓慢回落。

  另一方面,有利于影子银行规范发展,强化对金融机构的资本管理,推动影子银行健康有序发展,特别是银行理财、信托等机构的定位会更明晰。

  事实上,2013年6月钱荒以来,监管机构通过减少投放流动性等手段,致力于督促机构去杠杆,约束影子银行快速扩张。

  近年来,监管层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也付出了努力。比如以各种方式切断银行系统与影子银行的联系,规范银信合作、将表外业务尽可能纳入表内、加强银行业与影子银行、民间金融之间的防火墙建设等。

  从银监会年报看,自2009年开始,影子银行字眼频现。在2010年年报中,影子银行提到了16次;2011年年报则提到了14次。

  在2011年年报中,影子银行被一再提及,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要求持续加强银信合作和表外业务等领域风险防范,不断加强银行业与影子银行、民间融资之间的“防火墙”。

  

  实际监管效果或有限

  

  从披露的107号文细节来看,反映出了监管机构对影子银行的风险所在仍不清楚,监管思路仍不明确。

  107号文要求要深入排查影子银行的风险隐患,加强监督检查,并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力度。但是,影子银行的风险究竟在什么地方,文件中语焉不详。

  107号文要求按照谁批设机构谁负责风险处置的原则,合理分工监管责任。在这一原则下,影子银行的监管部门将涵盖“一行三会”,并从中央政府延伸到地方政府。在这样复杂的多头管理格局之下,监管的重叠和漏洞在所难免,金融机构的监管模糊地带继续存在。

  107号文规定,谁批准设置机构谁负责风险处置,但事实上网贷的入门就压根不需要审批。因此,部分网贷企业希望获得监管的想法再次落空。

  虽然监管机构不断对理财业务进行规范,但值得注意的是,市场总是很快能找到新的规避方法。分析人士表示,对于107号文的相关规定,银行应该会找到新的业务模式。业务本来就是不断创新的,而且这本来也不算是违规。

  光大证券分析师徐高也认为,107号文监管思路仍然是行政导向,要求金融机构应该做些什么,不能做些什么。但是中国影子银行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规避监管。更多的监管只是给了金融机构更强规避监管的动力。所以,107号文给出的各项监管措施并不能完全管住影子银行。

  有关专家认为,过去影子银行的监管都是在各个部委的权责范围内,但这次从披露的文件来看,是打破了过去的行政框架来强化影子银行监管,而具体各方面的监管可能需要等待各个部委的细化文件的出台。

  客观地说,107号文是监管机构对防控影子银行风险做出的一次尝试,但它距离建成科学、完善、成熟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还相当遥远。

  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服务多元化,否则资金价格就难以平抑。因而,加快改革、建立利率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金融供给体系及完善的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才是解决影子银行问题的根本。

  有关专家直言,考虑到国办发文,今后针对银行的约束肯定是更强了,针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更加严格也必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