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娱乐大亨邵逸夫:企业家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
[发布时间:2014-01-14 09:29:40 点击率:]

1月7日,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邵逸夫驾鹤西去,享年107岁。国人念兹在兹者,不仅在于他一手创办的影视王国(邵氏电影和香港无线电视)冠绝亚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观众,更在于他回报社会的济世情怀,其中以他名字命名的“逸夫楼”可谓家喻户晓。截至2012年,邵逸夫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达6013个,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等,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 沈静文 赖雨晨

  

  娱乐大亨邵逸夫走了,但是不计其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和医院却永远地留了下来。

  多年来邵逸夫捐助的数以百亿计的款项被内地香港两地建设教育医疗设施等。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消息,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通过与教育部合作,向内地教育事业捐款金额近47.5亿港币,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慈善公益情有独钟

  

  邵逸夫自己本人也说,一个企业家最高的境界就是慈善家。在1973年66岁的邵逸夫以校董的身份向香港苏浙公学捐赠了50万港元,为其捐赠一所藏书3万多册的新型图书馆。这也是他第一笔的正式捐赠,当时在被称为文化商贸的香港正在修建一座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香港艺术中心,邵逸夫捐赠了600万港元,此举备受香港各界人士称赞,邵逸夫也因此荣任了香港艺术学大会主席以及香港艺术中心副主席。

  他对考古一向也感兴趣,在1985年他还捐赠了1000万港元给中国保护中华莫高窟壁画工程,对当时的壁画安上了玻璃屏风,中国研究院为了感谢邵逸夫的这一善举,还特意立碑予以纪念。

  1986年邵逸夫捐出了1.2亿港元,其中1亿港元给了香港,一千万港元给香港竟会大学,一千万给仁济医院。捐助给香港中文大学的一亿港元是用来新建一所书院命名为逸夫书院。

  

  捐资内地不遗余力

  

  在内地的捐助上邵逸夫更是不遗余力。从1987年7月开始,邵逸夫集中向内地地区捐款,那年他相对捐出第一笔教育款项1亿港元,帮助内地10所大学新建了图书馆或者科技馆。他连续19年为大陆的大中小学教育项目做过大笔捐款,累计捐赠33亿港元,项目4500多个,社会学校遍及了全国31各省市自治区。就资产来说邵逸夫的财富始终排在香港的9-10多名,但他在慈善公益上的贡献只有李嘉诚、霍英东可以相提并论,而预示李嘉诚霍英东的财产又远在邵逸夫之上。

  什么是真正的慈善家?邵逸夫认为,它应该是慈善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结合体。慈善家的“家”代表的是企业家,即将企业家精神融入慈善事业的那个人。一个企业家未必是慈善家,而一个慈善家则一定是企业家。按照邵逸夫的说法,企业家最高的境界是成为慈善家,他本人无疑就具备这样的最高境界。事实上,邵逸夫最成功之处,正在于他将企业家精神带进了他的慈善事业中。

  

  邵氏慈善留下的启示

  

  除了盘点、褒扬其巨大贡献,国内慈善界还可以从邵氏慈善中得到哪些启示呢?

  启示一:广泛捐赠,兼济天下。邵逸夫先生终年107岁,一生经历了数个世代,他的慈善之举也带有很多华人慈善传统的烙印,例如对乡梓的回馈、对公共设施建设的重视、对兴教助学的偏爱等。

  但比起一些富豪更倾向于捐助家乡建设、扶持同乡的做法,邵氏慈善突破了“老派”乡土慈善的范畴。他关注的重点远远超出了自己所生活的香港和祖籍宁波,不仅遍及中国,更有不少西方人受惠于他创立的“邵逸夫奖”。

  “邵逸夫奖”创立于2002年,分为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和数学科学奖,迄今已颁发10届,得奖者来自中国、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士等12个国家。

  正是因为有着这种“兼济天下”的视野,才使“逸夫楼”和“逸夫学校”成为中国无人不知的慈善品牌,“邵逸夫奖”的国际影响力也逐步提升。

  启示二:高度专一、专业。在广泛捐赠的同时,邵氏慈善也体现了高度的专一和专业。邵逸夫先生的慈善捐赠遍及教育、救灾、医疗等多个领域,但仅就其在内地的捐赠而言,教育在其中占绝对比例。根据教育部统计,邵逸夫基金教育赠款项目是当前海内外爱国人士通过教育部捐款持续时间最长、赠款金额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赠款项目。

  启示三:与政府良性互动,撬动地方政府和其他途径资源。邵氏慈善在内地的巨大成功,与其与政府的良性互动有密切的联系。教育部承担了邵氏教育赠款项目的申报和专家评审工作,邵氏基金在教育部推荐的基础上决定最终的捐赠方案,双方的合作能延续近30年,足以证明其中的互信与优势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