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中国经济放缓真的是“好事”吗?
[发布时间:2014-01-20 09:34:23 点击率:]

 近日,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英国诺丁汉大学姚树杰文章,指出中国经济放缓真的是所谓“好事”。笔者委实不敢赞同。依据笔者的观察,中国经济放缓并非好事,而是延迟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不但没有解决更多社会问题,相反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

  2011年,当世界经济一片萧条时,中国经济 “过热”。一个是“经济过热”带来的痛苦,一个是经济萧条带来的痛苦,两者摆在你面前,你会选哪个呢?当然是选经济过热带来的痛苦,因为经济过热所带来的痛苦要远远小于经济萧条带来的痛苦,经济过热带来的是“假痛苦”,而经济萧条带来的是“真痛苦”。

  首先,经济放缓造成了产能过剩,中国每一次产能过剩都是因为经济放缓所致。中国上一轮的产能过剩是因为国企改革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双重打击,大量国企倒闭导致国家经济不振而出现了产能过剩。而最近这一轮的产能过剩则是因为过度紧缩货币导致民营企业大量倒闭,中国经济增幅下降而出现了产能过剩,根据相关行业组织给出的专业说法,本次产能过剩是轻微过剩,并非重度过剩,比如钢铁企业在产业淡季保持70%的产业利用率并非严重的产能过剩,因为一旦产业旺季到来,产能利用率就可以迅速提高到90%,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企业是按照中国经济每年增长9%安排产能的,而中国经济增长率突然降到了7%到8%的范围,那必然会出现轻微的产能过剩。

  其次,经济放缓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升级。中国经济需要转型升级,但转型和升级不是一回事,必须先升级,再转型,等企业在微观层面升级了,在中国经济的宏观层面自然就转型了,也就是必须企业的微观升级在先,宏观经济的转型才会在后面出现,而本次中国经济放缓让中国丧失了利用经济危机进行升级的大好机遇,经济危机本是可以“弯道超车”的好机会,而最快的升级方式就是“跨国并购”,中国的钢铁企业收购了德国顶级企业克虏伯的专利和设备让中国的钢铁企业一举达到了世界的顶端,中国收购欧洲太阳能企业让中国的太阳能企业占据顶端,然后这些收购大部分是在中国经济放缓之前出现,经济放缓之后就大幅减少了。因为经济放缓,企业现金流出现了困难,不敢再收购了,以豪华汽车为例子,大家可以想想,英国的路虎汽车如果是被中国人收购,而不是被印度收购,这将是多么合算的生意。笔者在以前的文章中就指出经济危机时出售的企业往往都是竞争力最好的企业。

  第三,经济放缓还严重影响着我们的微观生活。比如在2011年买楼的人,大部分人都会遭遇交楼延迟,因为国家紧缩信贷后,工期必然拖后,比如笔者家乡的一条国道,早就破烂不堪,但竟然拖了几年而没有修,关键也是国家的货币紧缩,而这几年因为道路质量不堪所导致经济效率下降所带来的损失,机动车损害所带来的损失远远超过了维修道路所需要的费用。刚买一年的新公交车,看起来就像开了十年的旧车。经济放缓还导致了高档酒楼生意惨淡,企业就不给员工加工资,很多人认为是禁酒令所致,我认为是企业不景气所致。

  而经济繁荣带给人们的根本就不是什么痛苦,而是不适应而已。在中国,工资的增长速度一般是物价增长速度的3倍左右,经济繁荣必然出现工资大幅上涨,有些通胀也不必担心。2008年,北京白领的工资大概也就3000多元,而现在基本上都是5000元以上,其实提高的还是非常明显的。

  经济放缓无益于现有问题解决。当然,中国还存在着环境严重退化、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社会不公等问题,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完全没有必要以降低经济发展速度为前提。比如环境恶化,我们可以通过产业升级,加强环境治理来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可以通过人口自然流动解决;而社会不公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和改善社会分配来解决。但解决以上任何问题都需要“钱”,钱从哪里来,没有经济繁荣做基础,什么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在经济萧条的2011年下半年到2013年上半年的两年间,政府连债务都还不起,哪还有钱做这些。

  中国环境治理最有成果的时候,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改善的时候,中国社会不公的时候,都是在经济发展较好的时候改善的,而经济萧条只会加重这些问题。

  而这两年经济紧缩并没有加速上述问题的解决,而是拖后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以这几年中国民众反映最强烈的雾霾来看,前段时间,中国财政部下发50亿,在京津冀这些工业发达地区治理,“以奖代投”。而中国经济规模如此之大,50亿这个数字也太不起眼了,拿出5000亿恐怕也不够,而在经济繁荣时5000亿也是个很小的数字。

  而经济萧条导致地方政府税收不足,债务缠身,恐怕即使有中央政府这50亿做诱饵,地方政府也很难拿出配套资金。总之,中国解决社会问题比解决经济问题更需要钱,而且是干投入没产出的。如果中国经济繁荣,社会问题可以得到极大的解决。而经济萧条,这些社会问题只会拖得更严重,而不可能得到解决。这就像富人和穷人一样,富人有病可以马上去医院,而穷人只能拖着。

  笔者在“精准调控”理论中提出过“无波动增长”的概念,但任何经济调控在大方向正确的情况下,都允许出现一定的误差,中国宁可出现经济过热的不适应,也不要出现经济萧条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