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高铁外交”拉动行业增长
[发布时间:2014-06-23 09:54:40 点击率:]

 据新华社电,应希腊总理萨马拉斯邀请,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当地时间6月19日下午乘专机抵达雅典国际机场,开始对希腊进行正式访问。

  访问期间,李克强将同希腊总统、总理、议长以及地方领导人举行会见会谈,出席中希海洋合作论坛并发表演讲,考察中希航运、文化等合作项目。

  6月16日,李克强总理开启了他的欧洲之行。这也是他就任国务院总理一年多以来,第三次对欧洲进行正式访问。李克强访英期间,两国签署了总价值超过300亿美元的协议,涉及能源、金融、高铁建设、核电等诸多方面。

  “相对于中国巨大的外贸规模,300亿美元大单能起到的直接作用有限。更重要的是通过李克强总理的出访,中国与英国乃至欧洲之间在外经贸政策制度方面的构建。这将为中欧间下一步的经贸往来打下良好基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对表示。

  

  中欧经济互补性强

  

  英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二大实际投资来源地和中国海外投资主要目的国。2013年中英双边贸易额达7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远超同期中欧贸易2.1%的增长率。

  “欧盟已连续10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去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到5591亿美元。但在过去几年,欧盟在中国的贸易地位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受欧债危机的影响,欧洲经济一直处在调整中。随着债务危机的缓解,欧洲经济逐步回暖,我们与欧盟的经贸关系,也很快回升。”宋泓说。

  “中国与欧洲有巨大合作潜力。”他认为,欧洲经济潜力很大、市场规模也在扩大。迄今欧盟的成员国已达28位,其中不光有老牌经济强国,还有新兴的发展中的经济体。中国既可以与这些发达国家进行深度合作,也可以与中东欧国家投资合作。

  宋泓分析说,从产业上来看,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互补性很强。欧洲在精密机械机床、高端机械设备等方面具有优势,比如航空发动机。而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是全球最大的市场。欧盟对中国非常重视,很多欧洲国家都把与中国合作放在首要的合作位置。英国一直与美国走得较近,相比于德国,英国的对华合作有点落后,这次李克强总理出访,也是英国加快对华经贸合作的契机。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强调,中欧经济间的互补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其一,从整个产业结构上来说,中国是全世界头号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制造业与欧洲的服务业及某些第一产业可以互补。其二,在制造业内部,也有互补性。中国与欧盟国家的分工比较复杂,并非像一些人所理解的那样,欧洲主要生产奢侈品,中国主要生产廉价低端产品,中国的一些制成品与欧洲的制成品各有所长。

  中国还是世界头号机械设备制造业大国,机械设备产值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2013年全球机械设备产值为22250亿欧元,其中德国销售产值为2460亿欧元,市场占比11%,为全球第三大机械设备制造国;中国销售产值达7660亿欧元,占比为34%,为世界第一大机械设备制造国。

  中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近年来外贸的疲软也被认为是拖累整体经济的一个原因。但宋泓认为,现在外贸形势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差。以前对香港、台湾的贸易有投机虚账的成分,现在这部分降下来了。仔细分析上半年的外贸形势,除了对香港、台湾等地区的贸易额下降外,对其他主要国家地区的贸易都在增长,希望下半年形势更好。

  去年伦敦的人民币交易量增加了50%,成为全球仅次于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据报道,李克强访英期间,双方将宣布由一家中国的银行作为指定的伦敦人民币清算中心。伦敦也被认为是欧洲人民币离岸中心最有竞争力的城市。

  梅新育表示,英国是欧洲华人最多的国家之一。从英国历史上来看,其金融管制体系、对东亚文化的了解与接受程度都比其他欧洲国家强。这在商业环境上,对中国企业比较有利。同时伦敦比欧洲大陆其他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都要高。巴黎、法兰克福的管制过多,其金融市场的规模也不能与伦敦相比。伦敦作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将对人民币国际化发挥更大作用。

  

  经济外交彰显智慧

  

  李克强总理上任以来,其“魅力经济外交”引人关注。去年其欧洲之行成功化解了中国与欧洲间一触即发的贸易战,也被认为是经济外交首战告捷。此次欧洲之行,又将带来哪些经济外交上的成果。

  商务部副部长高燕在12日的外交部吹风会上表示,经贸合作一直是中英关系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在构建健康稳定的中英关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宋泓表示,经济外交与新一届政府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密切相关。以前在对外关系交往中更强调以政治为主,不讲经济、纯粹讲友谊。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后已有所改变,经济外交与政治外交并重。现在越来越明确为以经济为主,政治外交为经济合作服务。

  去年在欧洲对中国光伏产业启动“双反”的关键时刻,李克强总理出访欧洲。最终中欧达成协议,以限定最低价格方式,而非“双反”方式解决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欧洲问题。美联社发表文章指出,中国总理李克强对于中欧光伏摩擦的关注,对中欧双方谈判成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宋泓认为,中欧光伏问题的解决,是因为双方领导人通过协商找到了利益平衡点,找到了双方共同满意的方案,从而避免了矛盾的激化。中国的外交越来越务实。

  梅新育认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外交呈现出不同特色。以前的经济外交比较多地处于被动、弱势地位,而随着国力的提高,李克强的经济外交较多地体现出强势主动的姿态。以前的经济外交对我们打开海外市场起到了较大作用,现在的经济外交越来越表现为制定政府希望的符合商业利益的规则。

  “不仅谋一时,更谋长远;不仅谋一域,更谋全局。”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庞中英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外交。从“经济服务于外交”到“外交服务于经济”,经济外交正在为我国经济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推动构建多边关系新格局中彰显智慧。

  

  五次出访四次提及高铁

  

  李克强总理此次英国行,双方将推动高铁等领域合作,迈出新步伐,发掘新潜力。

  记者盘点发现,包括此次访问英国在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次出访中有4次都明确提到了高铁,且提及频率最高时,两次间隔不过一个月时间,也因此被称之为“高铁外交”。

  专家表示,中国高铁的丰富经验以及技术都是其扬名海外的优势。

  英国肯特大学布鲁塞尔分院院长、英国议会的顾问罗杰·维克曼教授认为,双方在高铁合作上的魅力主要体现在可获得的投资资金上,中国在大规模投资上有着很大的能力。而正面临经济衰退的英国由于资金的严重不足,在大型投资上面临着资金短缺的政策困境。

  现在英国在建的高铁项目HS2面临着巨大的争议就是,英国无法承担得起这么大规模的投资。可以说,英国高铁每公里的成本比任何其他地方要高。这其中大部分是由于为改善环境问题而大量挖掘的隧道数量。

  英国大型律师事务所品诚梅森律师事务所交通方面的合伙人,专注于复杂的基建项目咨询服务的帕特里克·特威斯特先生认为,中国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建造如此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网络的经验也许是最打动英国的地方。中国的承包商也因为这样的丰富经验发展起自己独有的“规模经济”,而这将使得他们的高铁产品和服务具有非常高的竞争力。

  而这也是英国现在非常需要的——在非常短的时间表内建造完成铁路基础设施,这是中国的能力所在。

  罗杰认为,欧洲和日本的高铁开发商在英国市场已经运营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法国高铁TGV技术不仅出口英国,甚至出口到了韩国和西班牙等地。最初连接英国伦敦等欧洲各个主要城市的欧洲之星列车是由法国的阿尔斯通公司打造。而欧洲之星所依据的技术模式正是法国TGV和日立公司在英国成功发展运用的“标枪”列车技术和城际特快列车技术。

  英国高铁项目的招标是公开透明的,主要是依据技术和价格。中国要想与这些早期的投资者展开竞争,罗杰认为,提供一个“有着合适价格的合适产品”是关键。也就是说,中国高铁需提供一个可证明高品质的产品,而且这一产品的价格必须是有竞争力的。

  而帕特里克认为,中国一个巨大的优势是中国能够将其在发展高铁上的技能与对英国高铁的融资能力结合在一起。高铁建设是非常昂贵的,而如果中国能够提供融资的话,加上其在技术上的优势,可以说为中国提供了关键优势。

  英国大型律师事务所品诚梅森律师事务所基础设施方面的合伙人赫莲娜·陈表示,相比于欧洲的高铁系统和日本的高铁系统,中国的高铁系统包括了建设和列车要便宜得多。而根据中国大陆地区高铁建设的经验,相比于其他在英国的竞争对手,中国的建设工期要短得多,而且经验要丰富得多。此外,中国还有可能引进来自中国银行方面的融资。

  如何定义“合适的价格”和“合适的产品”呢?罗杰认为,就是需要满足英国的标准。而为了更具竞争力,采用理想的原材料。此外,产品能够在当地进行组装。这一点能够平衡来自工会和当地社区的地方利益。

  中国高铁进军英国市场肯定会面临困难和挑战。对此,罗杰提醒,中国成功进军英国高铁市场,需要对英国“迷宫般的规章程序”保有耐心。

  

  中国高铁“走出去”步伐加快

  

  眼下,“高铁外交”正成为业内所津津乐道的热门词汇,西南交大18日成立中国高铁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消息更是令“高铁外交”的热度不断升温,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

  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经过几年来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的高铁技术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一些领域的技术水平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加上中国的高铁里程和跨越的范围之广,世界其他国家都无法相比,而相对低廉的制造价格,又为高铁产品走出去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中国高铁能够杀入欧洲,除了技术过硬,就是庞大的外汇储备能为资金短缺的国家在高铁建设方面提供资金支持。”上述人士表示。

  在“高铁外交”的辐射影响以及全年铁路投资有望上调至8000亿元的大背景下,二季度铁路投资或将摆脱年初低谷,订单增速将重回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中国铁建未完成订单额为17438亿元。2013年新签订单8535亿元,同比增长8.1%,超额完成31%。

  据媒体报道,若仅计算铁路铺设订单及列车订单,则国内企业今年以来获得的海外铁路类订单超过千亿元,而这一数字在下半年有望继续刷新。

  据不完全统计,仅自今年以来,中国北车签订的涉外高铁、城轨等各类铁路项目总额高达120亿元左右,中国南车签订的同类涉外铁路项目则高达165亿元,包括新加坡、南非、澳大利亚、阿根廷、菲律宾、埃塞俄比亚等诸多国家。5月份,中国铁建与尼日利亚签订了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框架合同,该线路全长折算单线里程1385公里,合同金额高达807.79亿元。

  “铁路建设受国家层面扶持态度日益增强,随着国家层面铁路建设和地方层面地铁建设推进,车辆购置需求逐渐释放;且随着国家对民间铁路运营放松,企业自备车购置需求也将有序释放;加之南北两车海外拓展战略推进,基本面向好可期,投资价值凸显。”宏源证券交通运输行业研究员瞿永忠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