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陈克明,湖南人。从不产小麦的南县出发,历经20多年的拼搏奋斗,打造出中国最强大的挂面王国——湖南克明面业股份有限公司。
今年62岁的陈克明,高挑的身板看起来有些瘦弱,不爱说话喜欢低着头憨憨地笑着。
“前不久,央视四套《流行无限》节目组的记者采访我,其中拍摄了一个镜头,还原了我创业时拖着板车吆喝着卖面的情景。”记者的采访勾起了陈克明的回忆。
陈克明告诉记者,这段被沉淀了近30年的往事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依然历历在目。那个时候虽然感觉到生活的艰苦与创业的艰难,现在回想起来,却又是温馨而有趣的。
“这段经历告诉我,要想成功必须努力改变自己,这也是我创业以来的一点感受吧。”陈克明说。
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手木匠活在十里八乡很吃得开的陈克明,因一次偶然的事故失去了两个手指,他不得不放下心爱的锤子锯子,生活的困顿随之而来。
“一个大男人,总不能闲着,孩子老婆一家四口都指望着我。陷入生活困顿的我一直在努力寻找赚钱的机会。”
一 次,在一家粮店的门口,陈克明听到有顾客在问:这里有湖北沙市的面条没有?回答说没有。有益阳的面条没有?还是说没有。这人扭头就走了。当时陈克明想, “我们南县的面怎么就没有人问呢?是南县的面做得不好么?如果我在南县把面做好了,大家都会来买我的面,生意一定不错,到时还怕没饭吃?”
陈克明非常兴奋,立刻回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妻子,征求她的意见。妻子一听他的分析,认为主意很好,并表示支持陈克明的决定。
陈 克明告诉记者,当时他家里非常穷,一年到头都很难吃到几餐面条,只有在过生日,家里来了客人时才可能吃上一碗。要学会做面条,也相当的不易。首先是没有资 金,要买做面的机器,要买面粉。其次是没有技术,对如何将面做出来没有一点经验可言。三是创业环境不好。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在一个小县城里面创业,大家心 里仍然笼罩着过去那种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阴影。
“不管有多难,我是要做下去的,因为我要生存,要养活一家人。”陈克明如是说。
经过几番努力,陈克明找亲戚朋友借了一些钱,把做面的机器买回来了,也进了一些面粉。再经过几个月的摸索与实践,陈克明终于把面也做好了。可是问题又来了,面条有了,怎么卖出去呢?妻子跟他讲:“你就拖着板车去大街小巷卖吧。”
第 一天,陈克明拖着百来斤盖有他的名字刻印的面条去南县街上卖,可是没有人前来询问,更没有人来买了。一天时间过去了,没有卖出一斤面条。第二天,比第一天 好一点,傍晚的时候,一个老人家喊陈克明:“是不是卖面条的啊?”陈克明回答:“是的。” 老人家说要买两斤面条。在卖面条的过程中,老人家对他说:“小伙子,卖面得要大声吆喝,不然大家怎么知道你是卖面的呢?”
“原来做木匠的时候,根本不用吆喝,没有吆喝的经验。”陈克明告诉记者,他生性腼腆,大声的叫卖对他来讲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
起初,陈克明拖着板车往人少的地方跑,他先要学会吆喝。“‘卖面啦,卖面啦,包退包换啦’,非常艰难喊出的第一声,连自己都听不到。”陈克明笑着告诉记者。
万事开头难,慢慢地,陈克明通过不断地练习,胆量就练大了,终于能在人多的地方吆喝了。这吆喝声一大,既壮了胆,又聚了人气。
从此以后,每天两百来斤面条,陈克明只需半天就能卖完。
“学不会吆喝,你就学不会做生意,手头的面再好,你也卖不出去。”陈克明通过吆喝懂得了: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但是,改变命运的前提就是首先必须改变自己。只有不断地改变自己,超越自己,才能让自己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行业站稳脚跟,并且一步一步把事业做大做强。
作坊起家的陈克明,如今在全国各地建有7家工厂,生意遍布全国的城乡角落。“陈克明”商标早已获中国驰名商标。
陈克明一手创立的“克明面业”,作为中国挂面第一股,每天闪烁在深交所中小板上。
在全国所有的超市,无论是跨国公司的还是本土的,陈克明面条在粮油专柜都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在全国销量排名第一。在小巷深处、乡村角落的商店,“陈克明”每天都要见到无数的消费者。
2012年,克明面业生产面条19.7万吨,2013年则是24万吨。
现在,人们也许不知道陈克明是哪里人,但看到“陈克明”三个字,一定知道他是中国面条的“代言人”。
下一主题:瘫痪10年 女诗人获四川地质医院免费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