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21世纪资本论》为何如此炙手可热?
[发布时间:2014-07-07 10:10:42 点击率:]

  名家视角·高连奎专栏

  近日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 -皮克迪的著作《二十一世纪资本论》成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今年4月,该书的英文版出版后,连续几个月高居社科类书籍排行榜首位,美国媒体对其可谓是进行 “轰炸式”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德曼连续发表评论称,这本书是“最近十年来最重要的经济著作”;著名经济学者米拉诺维奇称此书为“经济思想 的分水岭”。

  纽约时报称这本书足以与亚当斯密和马克思一较高下。一本左翼立场的经济书能在美国掀起如此之大的风浪,足以证明美国绝对不 是什么“右派国家”,而是一个“实用主义”的国家。中国人要看《二十一世纪资本论》的中文版要等到今年秋天,但中国知识界关于本书的讨论早已铺天盖地。

  理 论框架的好处在于可以用简单的术语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的世界,就好像地图的功能一样。《二十一世纪资本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世界经济的简单框架。皮克迪 将世界经济分成两个基本要素:资本和劳动力。二者都被用于生产并分享产出的收益。资本与劳动力主要的区别在于,资本可以买入、卖出、拥有,而且从理论上来 讲可以无限地累积,就好像那些超级富豪所做的那样。劳动力是一种个人能力的使用,可以获得酬劳,但不能被别人所拥有。皮克迪认为,由于资本回报率总是倾向 于高于经济增长率,所以贫富差距是资本主义固有的现象。他由此预测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将会继续扩大,建议通过征收全球性财富税来避免。

  皮 克迪是法国神童,1971年生于巴黎北郊的克里希市,18岁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22岁就获得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和伦敦经济学院的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就 是以财富分配作为主题,此后一直研究财富分配和不平等现象,著有多部研究法国和世界关于财富分配的著作。2005年,时任法国总理德维尔潘委托只有34岁 的皮凯蒂创建一所能与伦敦经济学院抗衡的同类高等院校,2006年他作为创始人出任首任巴黎经济学院院长,两年后卸任行政工作,专心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

  在 皮克迪所在的法国,对富人征税也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在1914年之前征收所得税受到了共和国精英们的抵制,只是在1914年7月15日为资助战争才进 行了唯一一次国会投票。但在一战结束以后的1920年,征收所得税被同一批共和国精英们投票通过,开始对资本征收60%的税,为什么?因为苏联布尔什维克 的革命让传统精英们认识到实行累进税率比发生布尔什维克革命要好。所以共产主义制度作为一种不同制度的存在,在整个冷战时期对资本主义精英们接受社会和税 制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尽管此书一出,马上就有保守派分子将此书“抹红”,但这本书与马克思《资本论》其实没任何联系。作者将本书定 位为第一本有关收入和资产的历史著作。关于收入和资产分配很久以来就让很多人感兴趣,这是19世纪的卡尔·马克思和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 理》的作者)研究的中心问题。目前的问题是:收入和资产的分配在一个长期增长的经济下的演变过程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相对来说数据的分析和收集非常有限, 这也是作者所做的工作,试图从历史的观点来回答这个问题,这是这本书最大的新意。

  作者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因为他不试图推翻资本主义,而是治疗资本主义,做资本主义的医生。这跟凯恩斯是一样的,也是一百多年来主流经济学界一直致力的事情,主流经济学界从来就不相信什么资本主义,而是认为自由市场经济并不能完全解决财富分配不公的问题。

  作 为一位新上任的资本主义医生,皮克迪的药方并不新鲜。他建议通过民主制度实行严格的财产征税制度和所得税累进税制,对高收入人群和资本征收高额税率,从而 对资本主义进行制约,有效降低财富不平等现象。之所以说他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是因为他总体的解决办法是民主,是民主体制、经济和金融上的透明让公共利益战 胜私人利益,让民主战胜资本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战胜民主,对资本征收累进税制是一个挽救资本主义最好的办法。

  当然,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 一个建立全球的统一税的想法,这种想法更是站在了世界治理的前沿。有人认为这样的想法很乌托邦,其实并不是这样,因为美国占世界GDP的四分之一,欧盟也 是四分之一,中国也将近四分之一,三者相加就是世界产值的四分之三,如果三方达成共识,从金融方面加强合作是可以做到的。现在要做的就是说服民众和公共舆 论,如果对全球化所取得成果的分配是公平的,我们就必须做到税务和金融的公开,以避免过度暴富。

  作者也批评了西方不正视问题的做法。他 指出西方总希望为一些社会不公现象寻找替罪羊,中国就是一个理想的责怪对象,美国有人把金融危机的原因归结为国际贸易的失衡,但国际贸易在美国经济中所占 比例远低于美国国内经济和收入所占的份额。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财富分配的不平等才是导致美国经济和金融系统脆弱的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