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稳中求进 积极财政政策“保驾”
[发布时间:2014-07-09 10:27:04 点击率:]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为延续“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以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府宏观调控取向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我 国从2008年底重启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通过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实施结构性减税以及加大低收入群体补贴等一系列举措,政府宏观调控初见成效。但对民间投 资、居民消费需求拉动以及释放改革红利等方面还不是很明显。特别是当前经济运行中,货币信贷吃紧等问题尤其突出。因此,下一步仍需延续积极的财政政策,加 强对国民经济的一些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入,为“稳中求进”奠定基础。

  

  “助力”自主创新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新时期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需要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

  改 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让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然而,中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基本上还处于全球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底部,那些技术含量高、 附加值高的产品和零部件,如大型商用客机、IT产品、高精度机床等高端制造的核心技术,大多被外资牢牢地控制着。创造10美元的价值,外商就要拿走9美 元,同时还要面对高能耗、低效率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一些企业走出国门,试图通过对海外高端品牌的收购来完成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型,但是迄今我们并没有看到成功的案例。

  今 年初,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2012)——转型升级与竞争力指数》显示,在其抽样调查的民营企业中,有 36.38%的企业在过去3年中始终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整体较弱。而早前国家发改委的一项调查报告更透露出隐忧:超过九成的中 国企业不搞自主创新,对国外技术的依存度非常高。对外技术的依赖,以及不断提高的资源、环境和劳动力成本,压缩着中国制造业的利润空间,使得不少制造业巨 头也都纷纷开始跻身房地产业。

  面对残酷的现实,“自主创新”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为了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 的主体,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务院于2006年2月9日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及其实施的若干配套政策。 在这些配套政策中,引人注目的是财政政策。但从近几年我国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情况看,科技投入总量仍显不足,投入结构不够合理。在这种情况 下,有必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为支持自主创新提供财力保障。当前,资金紧张让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难以 为继,创新亦是纸上谈兵。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当发挥“起搏器”作用,特别是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综合运用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后补助、偿 还性资助等多种投入方式,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给予重点支持,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大科技投入。设立科技企业孵化专项资金。采取无偿资助方式,支持并带动 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专业服务能力。设立中小企业担保资金。大力支持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放大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间接引导、撬动社会资金共同支持高新技术 企业发展,等等这些,都不失为企业创新强筋健骨之妙计。

  用税收政策营造激励创新环境。从我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税收政策来看,着力于降 低企业自主创新投资风险的税收政策措施不足,虽然对企业的减免税政策比较多,但税收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实际上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如果企业自主创新 投资开发成功、有盈利,依法缴纳所得税正是税收公平的要求,也是企业的应尽职责;相反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开发失败,则投资损失政府应与企业共担,政府应从企 业已纳税收中返还一部分,以承担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开发失败的部分损失。

  优化税收激励政策,应当将自主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从直接优惠方式转 向间接的税收优惠方式,从减低税率转向采用加速折旧、研究发展费用税前列支等税基减免方式,从主要对创新成果的优惠转向主要对创新过程的优惠。这样一来, 企业只要是进行了自主创新投入,无论创新是成功还是失败,其自主创新投入行为就可以得到税收政策激励,形成政府与企业共同承担创新风险的格局,使企业切实 感受到加大自主创新投入的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

  

  “引领”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投入的方向和重点应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开发研究及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以及农村的基础教育等。

  科 技兴农着力空间很大。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 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特别是面对我国水土资源相对短缺的严峻现实,必须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 置,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来自财政 部的资料表明,2012年,中央财政针对制约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薄弱环节,安排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资金26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基本覆盖了 全国所有农业县。安排旱作农业技术推广经费10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同时,研究出台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安排资金5亿元。这零零碎碎的几笔 与农业科技相关的补助资金,加起来也只有41亿元,比中央财政2012年下达的成品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资金477亿元的零头还少36亿元。

  要 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用高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高竞争力的主要 是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传统产业普遍存在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单 位生产能耗高等一系列问题。要实现国富民强,就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做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这篇大文章。

  在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上,要找准制约传统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瓶颈,重视新型制造工艺、流程研发和推广应用,推动工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跃上一个新台阶。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升 级传统产业。从行业、企业和区域三个层面,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融合。要提高产品加工深度不断拉伸产业链条。不断拓展传统产业产品 创新的思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资源优势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在 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一方面要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加大技术开发投入,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并积极推 广应用;另一方面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产品结构调整,积极开发高新技术产品,重点加强智能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等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主导产品的研制,提高和 改善产品可靠性和质量,形成知名品牌。特别是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探索科研院所与高校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形成以产学研联合 为纽带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体系,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推进优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必 须结合各地实际,继续推动实施有利于技术改造的国产设备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进口免税与出口退税以及金融信贷和相关土地、环保等政策,减轻企业负担。充分 发挥产业技术进步资金杠杆作用,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对企业技术进步工作给予贷款贴息、借款、无偿资助等多种形式的支持;鼓励担保机构积极为有市场 前景的企业提供担保,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适度增加财政投入,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发挥技改资金放大作用,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对行业的改造 重点给予优先支持。

  与此同时,还应配合产业技术政策,扩大技术公共产品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把科研经费投向那些高科技和高新技术产业,以推动新兴产业的崛起,培育新的增长点。

  

  “护航”节能环保

  

  环境资源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财政必须承担起提供和保护环境公共产品的责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我国政府在完善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政策的同时,逐步加大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有 资料表明,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979亿元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比上年增加251亿元,加上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战略性新兴产业、循环经济、 服务业发展资金和中央基建投资中安排的资金,合计达到1700亿元。自2007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30多项政策措施,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中央财政累 计安排3380多亿元资金,加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共同带动社会投入上万亿元,为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针对当前内需不足的情况,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推进节能减排作为积极财政政策重要内容,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支持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加大节能环保领域投资力度。

  当 前,在全国财政收入增收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中央财政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确保支持节能减排的预算支出盘子。中国地域辽阔,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流域综 合治理、核与辐射安全、农村污染治理等,更多的需要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中央政府应区别不同情况给予支持。因此,在中央政府把环境保护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支 出的重点时,地方政府更有必要积极利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投资,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继续实施以节能家电推广为核心的“节能产品惠民 工程”,采取财政补贴方式支持扩大节能家电等产品消费。实践证明,这是当前我国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与促进节能减排不可或缺的重大战略举措。结合当前经 济和产业形势,突出抓好扩大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和国内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全面深入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建筑节能、 农村环保、大气污染防治等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开展先进环保技术示范推广,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 加大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力度,在全国大中型城市推广使用混合动力公交车;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进以非常规油气资源为核心、以煤炭清洁化利用 和发展可再生能源为重要补充的能源清洁化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此外,要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市场化长效 机制建设,加快推进以环境税费改革为核心的税制改革,扩大生态环境补偿试点,积极推进排污权和碳排放交易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