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城镇化之下农民工市民化困境
[发布时间:2014-07-09 10:52:48 点击率:]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 人口大量涌入城镇,成为农民工。不可否认,农民工为城市化的建设带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城市各处只要是兴建高楼的地方都有农民工的身影,然而这些人在城镇 化的进程中,不仅失去了原有的土地,在城市中还无法得到一个安身立命之所,更不能得到城市的认可从而拥有城市人口户籍。

  农民工虽然在城市中生活工作,但终究与城市、与城镇居民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房价高、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不到位等因素促使市民化成为很多农民工脑中的一团空想,而数量庞大的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存状态恶劣,是在令人堪忧。

  

  农民工市民化步履维艰

  

  7 月24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作了关于城镇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中显示,仅有2505万人于2010年—2012年间落户 城镇,平均每年仅为835万人。根据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差报告显示,2012年农民工的数量已经达到26261万人。

  这样一个庞大的数量,在城市中工作、生活,却得不到与市民一样的社会各项待遇,进城务工的农民们无论是在政治权利、公用服务、经济生活、文化素质等方面均与城镇居民有较大的差距,社会风险隐患时有出现。

  农 民工在中国人口总数中占据的比例不小,那么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也希望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真正成为自己所建设的城市之主人,然而这样的愿望往往得不到实 现,他们虽然居住、工作在城市里,却与城市有着相当的隔阂,与城镇居民之间也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不易跨越,更无法融合。

  在教育、社保、医疗等方面,农民工很难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权利和服务,可以看到,农民工中仅有少部分人购买了社保,而且很大一部分农民工甚至未能与雇主签订劳动合同。可见,农民工在城市中所应有的保障是极为缺乏的。

  在 城镇化不断加快的同时,农民工们却成为城镇化过程中的遗漏者,只注重土地的城镇化而忽视了农民工的市民化,这是不协调的发展。土地与农民之间的关系无疑是 无法割舍的,然而,农民在失去了土地,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中来生活与工作,却又发现与城市格格不入,根本无法自如地融入其中,这就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农业人口大量地向城市转移,聚集在城市中,在城镇化持续进行之时,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更加刻不容缓,可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十分大,我国的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进程不容乐观,步履维艰。

  从2013《城市蓝皮书》中可以看到,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状况不尽人意,2011年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程度综合指数仅有40.7%。这就意味着一半以上的农民工还处在城市与农村的边缘地带。

  根据中国社科院最新测算结果显示,到2020年前有3亿农业转移人口需要市民化,到2030之前要实现农民工市民化的数量达3.9亿。农民工在中国的数量无疑是庞大的,而有待市民化的农民工数量之大,亦是不容忽视的,其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什么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

  

  农 民工市民化进程缓慢原因之一,是公共成本偏高。从2013《城市脸皮书》中可以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市民化的人均公共成本分别为17.6万 元、10.4万元和10.6万元,全国平均约为13万元。按照13万元的平均公共成本来计算,则到2030年之前需要的总的公共成为大约为51万亿。

  这一期间,全国平均每年需要消化1400多万的存量和1100万的增量,即每年共需解决约2500万人。而如果按人均一次性公共投入2.6万元计算,每年政府财政需要负担大约6500亿元,占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的5.5%。

  这些庞大的数字告诉我们农民工市民化的不容易和困难,成本高,加之农民工自身的制约以及城市对农民工由来已久抗拒心理,便形成了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城镇化进程的局面。

  农 民工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远低于城镇居民,这也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外出务工农民的月平均工资只有2049元,仅为城 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58.8%;农民工人均月消费支出大约为700,仅占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55.4%。收入低,这是困扰农民工在城市稳定下来 的一大问题,而这也会导致农民工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贡献率远远低于城镇居民,从城市的参与度来讲也就不及城镇居民。

  农民工的居住条件整体 较差,根据社科院的数据显示,2011年外出农民工绝大多数都是居住在雇主或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工棚、生产经营场所或者与他人合租住房,而独立租房和自 购住房的比重仅为15%,这与大多城镇居民都有自己的住房的现实有极大的差距。大部分农民工居住的地方面积小、设施简陋甚至还缺乏安全保证,其住房环境极 为恶劣。

  由于农民工整体收入水平偏低,而城市的房价在这些年里一路攀升,买房的愿望在大多数农民工心里都是无法实现的,他们一天天地在工地上为城市搭房建屋,而想要在其中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家却成为空中楼阁,这也就极大地阻碍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实现。

  此 外,农民工的各项社会保障都无法到位。我们知道,农民工从事的工作很大一部分都是城镇居民所不愿做的,艰苦、危险、脏乱这些工作特征给农民工的生活和工作 带来极大的威胁,这样的工作环境本应让农民工得到社会更多保障,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无论是医疗保险、财产保险还是其他的教育等公共服务权利都把相当一部 分农民工排除在外,连基本保障都得不到的农民工们,又怎么实现市民化呢?

  除却上述几项客观原因之外,农民工自身存在的限制条件也对市民 化进程有所影响。不可否认的是,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整体低于城镇居民。从社科院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农业转移人口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工作技能仅为城镇居民平均 水平的43.1%。2011年,外出务工的农民中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人口的比重仅为25.5%,而相对的城镇就业人口则为42.2%;农民工大专及以 上文化人口比重为7%,城镇就业人口则为20.3%;另外,农民工中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人员也很少,比例仅为26.2%。

  由于这些原因,有很大一部分的农民工在城市中感到孤独,与城市无法很好的融合,这与自身的素质、文化形态、思想水平、生活习性有关,当然也与由来已久的城镇居民对农民工不太友好的态度有关,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之间的矛盾短时间之内难以消除。

  城 市中的高楼大厦与农村里的空旷田野不同,由环境而衍生的生活习惯当然也会有差异,农民工离开家乡来到完全陌生的城市中生活,其很多习惯都与城市格格不入, 矛盾滋生。基于此,很多农民工在城市中无法形成归属感,没有自己的住房,过客的心态居多,也就影响了其是否长期定居于城市中的决定。

  根 据今年年初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中,可以看到,64%的农民工认为“社会存在不公平”;67.4%的农民工同意 “因为没有城市户口,影响了外来打工人员在城市的工作机会和收入水平”这一说法;而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时,约63%的农民工表示气愤,约14%会选择求助国 家机关,采取正规维权途径,约59.9%的人会采取“不干了或忍气吞声”等消极逃避的行为。农民工的自身的认知度和心态决定了其对城市的看法,还对农民工 市民化亦是有影响的。

  农民工及其家属要实现市民化的成本是一个庞大的数据,成本高,是制约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农民工在 城市中生存的恶劣的现实条件,也决定了市民化道路的艰辛历程。农民工与城市和城镇居民之间意识形态、文化程度、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差异,也致使二者之间无 法很好的相融,矛盾长期存在,阻碍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对此,要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国家还需加大力度,以保障市民化的顺利完成。 不仅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对农民工的各项权利和福利也应尽快完善,让他们能够享受和城镇居民相同甚至更好的福利待遇,以提升其生活水 平,保证其市民化的实现。对于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也应加大重视,逐渐缩小其与城镇居民的差距。

  此外,对农民工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也需要加大重视程度,不可否认,农民工实际上是城市中的弱势人群,居住条件极为恶劣,针对他们而兴建的保障性住房将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让其无后顾之忧,并让他们在城市中有家的归属感,这对于农民工市民化是十分重要的。

  

  城镇化与市民化不同步的发展

  

  在 各个地方都在呼喊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在大力圈地建高楼修公路的同时,也应该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才是城镇化。其实城镇化的本质是应该让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 中来,与城镇居民一起和谐生活,城镇化不只是建高楼大厦,更应该考虑如何让农民真正自愿、自如地融入城市生活中来。

  纵观城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很多地方将城镇化与市民化分割开来,只顾建设城镇而忽视了住在城市中的人的立足。而城镇化的质量也与农民是否能够在城市中长久地好好生活有很重要的关系。

  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仅为17.9%,2012年达到52.6%;但是从户籍人口方面来计算,实际城镇化率为35%左右;而以“城镇非就业人口”加上“全国非农就业人口”除以“全国总人口来估算城镇化率”,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60%。

  从以上数据来看,中国的城镇化率其实与人口的城镇化是不同步的。在城市快速向周围的农村地区扩张之际,在大量农村土地被纳入城市建设中来的时候,农村与城市的人口结构变化其实是较为缓慢的。

  很大一部分农民,虽已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业工作中来,其住宅虽已从农村变为城市,但他的户籍身份其实是没有变的,无论他在城市中生活多久、工作多久,即使他在农村已经没有了房子,但依然是非城镇人口。

  这 些年来,我国各地都掀起了一股城市建设的热潮,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镇都纷纷加入到此行列中来,大量的圈地,大量地建设各类园区,建设各种高楼大厦,无疑 这让城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且,城市扩张的规模也是极大的,但是不能忽视一个事实,在各级政府大呼建城镇的口号, 投入极大财力的同时,可以看到许多建筑其实都超过了城市自身的发展标准,一些地方甚至忽视了对城市基础建设和配套设施的建设。这样的发展模式不是健康有序 的。

  城市仅仅只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空间,本质不是城市而是居住其中的人。城镇化建设不仅是要合理地扩展城市面积,更重要的是要很好地把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不然,城镇化就是徒有虚名,舍本而逐末。

  现 今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便是要改变以往忽视农民工市民化的局面,建立一个人城和谐的城市。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在日前召开的 2013网易经济学家夏季论坛上表示,城镇化不是投资,不是撵农民进城,而是要逐步的解套,通过改革来解决农民进城,外来人口进城一系列公共服务的问题, 甚至还要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解决城镇化与市民化之间的不对等的问题,建立新型的城镇化,首要一点便是人的城镇化,实现以人为本大发 展战略。人是国家发展、城市发展之根本,而农民转移人口又是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庞大的农民工团体遍布在各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实现这一群体的市民化,才 能真正实现城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