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农民工问题误区与新生代农民工
[发布时间:2014-07-09 10:53:12 点击率:]

  非常感谢大家在周末和我一起来思考今天中国的一个现实问题——农民工问题。我是来自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卢晖临。

  我今天想和大家谈的题目是《新生代农民工向何处去》。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人会有非常成熟和完善的答案,我也在思考过程中。我的一些想法也希望得到大家的回馈和批评,大家可能不一定同意我的观点和判断,我们也可以讨论。

  给大家讲一下提到农民工问题时候的几个认识误区。当然,你也可以不同意这种提法。

  讲 到农民工,很多人会热点讨论的问题是社会融入的问题,或者叫城市融入的问题。如果你去网上搜索,无论是学术文章还是报道,这都是很热的一个焦点。在这样一 种关怀之下,农民工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工进入城市的一系列技术性困难,例如他不具备进入城市生活的知识,例如卫生知识、交通知识等等。例如他没有发展出 很好的社会关系网络,特别是没有和城市人有一个很好的互动。再比如说城市人可能对于外地人有歧视等等。这是我们在讲农民工问题的时候,经常关注的一个方向 和思考,是社会融入的问题。

  为什么我说它是一个误区?现在看似乎成立。但是在我看来,如果这里有本和末的问题,那么我认为这都是末的问 题。如果有本质和现象的问题,这都是属于现象的问题。农民工的问题本质上不是由于农民工少了那么点知识,不是由于本地人的歧视,这不是说不存在,但是我想 它不是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

  第二个误区,我们在讲到农民工问题的时候,马上会讲到技能和教育问题。说农民工问题是由于农民工的教育和 技能造成的,使农民工受到比较少的教育,技能比较缺乏,通过培训就可以解决,通过给他们提供在职的教育和其他的教育,增强他们的人力资本,能够向社会上游 流动的通道就可以打开。

  这个问题怎么开?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和技能不高是一个现实,特别是和大学毕业生和白领比较起来,当然是这样。大多数农民工接受的是初中和高中教育,技能培训普遍欠缺,难以胜任高技术岗位。

  可 是这是否问题的症结?我想,为农民工提供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毫无疑问是一定有帮助的,对于农民工中的一些特定人群的意义更大。可是在现 有的结构下,培训是无法整体上解决问题的。我们想一想,如果我们把今天的初中生都培养成高中生或者是大专生,实际上在今天现有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之下, 他们不过是变成了高中的一线制造业员工、大专的一线制造业员工,因为我们是“世界工厂”。在今天的情况下,这个根本问题仍然是难以解决的。通过培训提升职 业技能是重要,可是如果不能够加上更多的举措去回应结构性的问题,是不能根本解决农民工问题的。

  所以第二个误区,很多人一谈到农民工问题,就说他们少受了几年教育。

  第三个误区是城市承载能力的问题。一讲到农民工问题,就是他们不能在城市停留很久,为什么?

  很 多马上就会有这样的想法,说城市容纳不了这么多人。由于环境的承载量问题,由于我们现有的经济财政能力、基础设施等等,所以不能够去容纳那么多的外来流动 人口。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看法。我也认为这是很荒谬的一个认识,似是而非。当然,我们知道城市的容纳能力不是无限的,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有一个经济承载 量的问题。但是用这样的方式去取消对农民工问题进行深一步的思考和取消农民工方面的政策倡导,我认为完全是一个障眼法。

  为什这样说?大家看一看,我们首先看今天的农民工是不是在城外?

  有 人说城市容纳不了,事实上我们今天讨论的这2.5-2.6亿的农民工,1.5-1.6亿的进城农民工,特别是进城农民工不是在城外,已经进城了。以我所在 的北京为例,北京的城市运转离开几百万的外来农民工是不可想象的,环卫、餐馆、商场、物流、保安岗位几乎完全由外来农民工承担。城市运转最基础的工作由农 民工来承担的,对于深圳来说,工厂的运转几乎也是由农民工来支撑的。

  一旦这些人离开了城市,可以说这个城市马上不能运转,工厂马上不能 运转。所以这根本不是一个城市容纳的问题。我们的现状只不过是城市政府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安排已经进入城市工作的这些人,我要用你的劳动力,但是不给你生 活。所以说这个城市承载问题是个伪问题。在今天的深圳大家看得很清楚,一会儿我还要谈具体的数据。这在表面上一眼看去好像是这样,理论上也确实有容纳的问 题,可是在现实阶段,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个障眼法。

  在我看来,农民工问题的造成,不是说他少一点知识,不是说这个城市容纳能力问题,不是他们少受了几年教育,根源在哪里?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国过去二三十年的发展模式,我们把它称之为“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

  关 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大家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前几年流行的看法叫“中国模式”,它本身看不出什么东西的,是褒是贬,事实上把中国的大国崛起联系在一起, 讲我们这样一个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怎么样有利于动员最广大的人力来推进经济增长?我在稍后的介绍中会讲到对于“中国模式”这个提法背后存在的问题,我愿 意用另外一种方式说,也就是“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这直接和农民工问题联系在一起。

  这个“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名号是在上世纪90 年代后期获得的,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历程也更早,发端于上个世纪的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当时,我们是以廉价的劳动力由生产低端产品而进入全球的制 造链条,逐渐发展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产能。这个“世界工厂”是名不虚传的,今天世界上大部分的日用品、生活用品都是由中国来制造的。

  如果把中国看作为一个“世界工厂”,看具体的更好的把握,富士康就最好不过,它是中国“世界工厂”的缩影。我们说整个中国是世界工厂,这里最典型的案例、个案、缩影就是富士康,而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是富士康的一个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