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据江苏省档案局、省档案学会主办的《档案与建设》统计,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先后4次到江苏视察。
邓小平对江苏发展的关心,最著名的一次可能与“小康”有关。1979年,邓小平首次提出“小康”概念。根据他的构想,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正式提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用20年时间实现全国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
苏州之行验证“小康”可行性
“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800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984年3月,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时说。
这番掷地有声的话,最早在江苏添得厚重的砝码。
“十二大”后,为验证“小康”目标的可行性,1983年2月5日,邓小平乘专列前往苏州、杭州、上海等地考察。2月6日下午,他抵达首站苏州,下榻南园宾馆。第二天,邓小平接见江苏省、苏州市负责人。
“到2000年,江苏能不能实现翻两番?”邓小平问。江苏省负责人汇报说,1977年至1982年的6年,江苏工农业总产值翻了一番。照这样的速度,就全省而言,用不了20年就有把握翻两番。
邓 小平又问,“苏州有没有信心、有没有可能?”当时,苏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已位于江苏前列,人均工农业总产值接近800美元。照1978至1982年间的发展 速度,到1995年就能“翻两番”。因此,江苏的负责人告诉他:像苏州这样的地方,我们准备提前5年实现中央提出的奋斗目标。
邓小平频频点头,接着问,“人均800美元,达到这样的水平,社会上是什么面貌?”苏州的同志从吃穿用、住房、就业、人口流动、教育文化、精神面貌6个方面作了回答。
听了介绍,邓小平很振奋:“苏州农村的发展采取的是什么方法?走的是什么路子?”江苏的同志汇报说,主要靠两条:一是重视知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依靠技术进步。二是发展集体所有制,也就是发展中小企业;在农村就是大力发展社队工业。
次日,邓小平乘船考察太湖。多年后,陪同的时任江苏省省长顾秀莲回忆:
“在 船上,小平说,这次到江苏后,看到老百姓喜气洋洋,还盖了那么多新房子……小平还说,江苏靠近上海,如何利用这个条件促进生产力发展很重要。生产力发展 了,人民生活就好了。小平同志那天说得特别多,也特别兴奋。苏州的同志用太湖的鱼、虾为他搞了个鱼宴。吃饭的时候,小平说,今天你们汇报得比较好,我呢也 非常高兴,我从北京钓鱼台带来了陈年茅台酒,我给你们每人奖赏一杯……”
苏州之行给邓小平留下深刻印象。回京后,1983年3月2日, 邓小平约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他兴奋地介绍所见所闻,并以苏州为例,描绘达到小康后的社会状况:“第一,人民的吃穿用问题解决了,基本生活有了保障;第 二,住房问题解决了,人均达到20平方米,因为土地不足,向空中发展,小城镇、农村盖二三层楼房的已经不少;第三,就业解决了,城镇基本上没有待业者;第 四,人不再外流了,农村的人总想往大城市跑的情况已经改变;第五,中小学教育普及,教育、文化、体育和其他公共福利事业有能力自己安排;第六,人们的精神 面貌变化了,犯罪行为大大减少。”
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谈到苏州之行,并勾画了到20世纪末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图景。
可以说,邓小平关于“翻两番”、“小康社会”的愿景,最先在苏州得到印证。一个有趣的细节是,苏州之行,他游览了苏州园林和虎丘。在留园冠云峰前,邓小平和家属拍了“全家福”;在虎丘“雀梅王”前,一向不爱照相的他饶有兴致地提出“给我也来一张”。
“江苏发展应该比全国快一些”
1985 年2月1日至4日,邓小平来到南京,这是他连续第3年春节的南方之行。1983年春节,他对江浙沪的考察是了解“翻两番奔小康”;1984年春节,他在深 圳、珠海等地考察,肯定了经济特区的政策并提出“沿海开放”的思路;同年5月,中央决定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其中就有江苏的南通、连云港。
1985年春节的江苏、上海、广东之行,邓小平关注的是长三角、珠三角的进一步开放,“再加上闽南三角洲”,“沿海连成一片了”。
刚在南京下火车,他就问江苏的负责人:“江苏2000年赶上台湾怎么样?”
1984 年时,台湾的国民生产总值是江苏的2.6倍、江苏的人口约为台湾的3倍半,因而,台湾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是江苏的8.7倍。江苏的领导同志在认真查阅资 料后,如实向邓小平作了汇报,并说:赶上台湾现在的经济总量是可以的,人均水平就难说了。江苏6700多万人,台湾不到2000万,2000年人均收入赶 上台湾有困难。邓小平听后说:“那就实事求是嘛!”
1992年春,88岁的邓小平南巡,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就一系列重大问题发表讲话,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认识问题。
2 月20日下午,邓小平途经南京,在火车站停留片刻。听完时任省委书记沈达人的汇报,邓小平问道:“江苏1991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90年增长多少?”沈 达人回答说6.3%。邓小平说:“这个数字太低了。江苏的条件比较好,应该发展得比全国平均速度快一些,否则全国和其他地方更不行了。”
他接着说:“我现在就怕丧失时机,要抓住机遇,发展得快一点。”
邓小平的这番话提振了江苏的信心,1992年也成了江苏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抓住浦东开发机遇,下放“三资”企业审批权,建立各类开发园区……这些日后的“江苏经验”正是从邓小平“江苏发展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的指示开始的。
两 年后,1994年2月19日,90岁高龄的邓小平在一生中最后一次外出视察时再度途经南京,获悉江苏提前7年实现“翻两番”,非常高兴。他一直要求江苏超 过全国的平均速度,江苏交出的“答卷”是:1993年、1992年,GDP分别比上年增长18.5%、27%,远远高于全国。
临别时,他再次强调,“现在是个机会,这个机会是不多的,你们要很好抓住。发展经济,能快则快,不要搞快呀慢呀的争论。”
上一主题:王石:深圳将再成改革转型样板
下一主题:探访江西南昌“邓小平旧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