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深海之困:中国民企“搁浅”的海洋梦
[发布时间:2014-09-02 10:17:43 点击率:]

  在距离北京两小时高铁路程的海滨城市秦皇岛一个租来的厂房里,李善伟带领一支由曾经的渔民和农民、中年妇女及几位科研人员组成的开发团队研制出了世界最先进的深海船舶门窗,并获得国际权威认证。

  但这位秦皇岛市星阳船舶配件有限公司的当家人却高兴不起来,因为这些他苦心打造的宝贝很可能会一直“留守”在库房里。

  “我们找到国企船厂谈合作,他们都惊讶于中国企业也能做出这样的产品,因为同类产品目前都从欧美进口。用我们的产品保守估计可以降低30%以上的成本,但他们不用,外国船东不相信中国创造,中国船企不愿意做小白鼠。”李善伟很无奈。

  “国家不是鼓励支持创新吗?为什么我做出了好产品,检验也证明了它们的价值,就没有一个船厂愿意用呢?”李善伟反复询问。

  工厂会议厅里的三面墙上挂着他引以为傲的特殊装潢——几十张用镜框装裱起来的国内外船级社对星阳的产品和技术专利的认定证书。

  李善伟曾在当地政府的一个特种玻璃研究院担任项目经理,最终在1999年,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迅猛之时,投资三万元起家从防火玻璃做起,并逐渐将企业发展成国内最大的船用防火玻璃生产商,国内市场份额占到95%以上。

  2003年,星阳随势而上,拓展产业端,开始制造船舶门窗。到去年年底,星阳产值2600万元,产品出口日本、韩国和新加坡。

  而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船舶制造业经历了一次惨烈洗牌。曾经跟风逐利的船企风光不再,而依附于此的船舶配件厂商日子也不好过。

  中 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王锦连分析,目前中国船舶及其配件制造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产品价格下降,而原材料、劳动力和其他成本上升,由此引发行业危机;同 时总体经济复苏尚待时间,企业之间“三角债”问题严重,部分企业资金链紧张或断裂,经营困难;很多企业急需产业升级,但面临资金和资金瓶颈。

  2010 年,中国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列入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同时《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明确提出, 到2015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年销售收入将达到2000亿元以上。巨大的市场规模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企业瞄准海工装备领域。李善伟也跃跃欲试。

  “我们决定拿出精力做研发,做给海工产品使用的高压水密门和高隔音窗。”李善伟说。

  李善伟的创新之举正逢其时。因为与日韩等海工装备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在核心技术上仍受制于人,目前利润最高的海工装备核心配套设备、水下设备制造等基本被国外供应商垄断。

  王锦连说,船舶工业兴旺时,相关的配套产业没有实现同步规划,造成当前中国船舶配套设备的国产化率只有50%左右,而日本、韩国的国产化率达到95%。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船舶处处长由淑敏也指出,海工产品方面,中国海工装备的配套设备本土化率非常低,每年有70%以上的设备需要进口,关键设备配套率不足5%。

  “因此,我国在这一轮海工装备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吸取船舶工业的教训,重视配套产业的同步规划发展。而国内企业想要克服研发能力及配套能力薄弱这一短板,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立足科技创新,完善重点共性技术的研究,形成现代化的海工制造业体系。”王锦连说。

  从2011年开始,星阳花了两年的时间研制开发了适用于深海船舶和海洋开发平台使用的水密门和高隔音窗,通过包括挪威、美国、日本和中国的船级社的认证,他们所研制水密门在灵活开启关闭的情况下不漏水,隔音窗亦达到合格标准。但产品依然没有买家,无法实现量产。

  李善伟目前面临的两大难题是众多中小型民企发展的顽疾——缺钱和缺人。这也是所谓的中国式民企困境。

  “年轻人找工作愿意到国企,熟手技工都改行卖房子去了,谁来搞实业!”李善伟说,在研发、建造、管理、标准等多方面,中国企业都能够满足最苛刻的标准要求,但产业工人的培养有一个过程。

  面对困境,李善伟希望政府搭建国企和私企之间的合作平台,开展合作,同时在民企产品市场化的过程中,政府能推动技术的应用,并进一步落实各种政策,同时解决融资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