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编者按: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反映和体现着党的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 败之地的根基。”为深入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血肉联系,本报今日重新刊发陶武先同志2005年2月18日为四川省级机关、部分 中央在川单位、在蓉高校及国有骨干企业党员领导干部所作的专题报告《谈谈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此文已经收入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的 《求理刍论》一书,请读者关注。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 执政地位的根本所在。要实现真正的“血肉联系”,既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深化认识,又必须正视客观存在的问题,既应当深入解剖、找准症结,又 应当适应形势发展、明晰着力方位,坚持以民为本、为民执政,把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举措落实到位。
一
“我们党的执政能 力和执政地位从根本上说都来自人民。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能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对 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最根本的考验。”[胡锦涛:《在中纪委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1月11 日,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6215/4527790.html。]在新历史时期,必须更加深刻地认识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大意义。
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规律的历史启示。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 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翻开中国历史长卷,不少王朝开国时期都注重争取民心、励精图治,但随着执政日久,奢靡腐化泛滥,民心逐渐丧失,国 运逐渐衰亡,形成由盛而衰、始兴终亡的“历史周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存在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从盘庚的“重德重民”到周公的“敬天保民”、再到孔子的 “重仁爱民”,从孟子的“民贵君轻”到荀子的“君舟民水”、再到宋人苏舜卿的“民为邦本”,深刻揭示了“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道理。历代一些思想家和政 治家多用荀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警语来告诫当政者要善待民众。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明鉴者甚少。秦统一六国,可谓深得民心,但面对百废待兴的局 面,秦王朝不是着眼于百姓各得其所,而是一味地奉行严刑峻法,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结果短短15年便改朝换代。以至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感 叹:“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唐朝建立后,唐太宗纳谏举贤,轻徭薄赋,改革吏治,促进了生产力的繁荣发展,成就了空 前昌盛的“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亦励精图治、甚有作为,出现了“开元盛世”,后期却开始享乐腐化,官吏贪污受贿成风,搜刮、欺压百姓,终于在天宝年间引 发“安史之乱”,唐王朝也由盛而衰。明朝的崇祯皇帝在位17年,连年灾荒,民生憔悴,朝廷和各级官吏既没有任何恢复生产的举措,也没有动用“库银”救灾济 民,而是变本加厉地横征暴敛,大肆进行“剿寇”行动,各级官吏贪污腐化,人民群众不堪重负,纷纷揭竿而起,明王朝最终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据有关 资料,自公元前221年秦王朝实现“大一统”到公元1911年清王朝灭亡,中国历史上先后存在过59个王朝,有38个王朝执政时段不到50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考察中国历代王朝更替的历史,其兴衰成败的原因复杂,但最根本的是民心向背。人心 所向,政乃兴;人心所背,政乃亡。治政者“重民”,则“其兴也勃焉”;治政者“薄民”,则“其亡也忽焉”。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周期律。
密 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苏联东欧剧变沉痛教训的深刻警示。密切联系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要求,是无产阶级取得执政地位的政治基础。马克思、恩格斯 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宣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 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62]因此,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大的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而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在苏共的领导下,不仅在帝国 主义的封锁、包围下政权得以巩固,而且二战前后综合国力迅速增强,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世界强国。但从斯大林后期开始,计划体制日益僵化,经济建设停滞 不前,人民生活得不到应有改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大清洗”运动伤害大量无辜,人民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受到破坏,官僚主义、 干部特权现象盛行,党的形象遭受严重损害,逐渐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在剧变发生之前,《西伯利亚报》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仅有7%, 而认为代表官员和机关人员的却高达85%。[《苏联剧变告诉我们什么》,[N]人民网2004年11月3日
http://www.people.com.cn /GB/shizheng/1026/2962514.html]在苏共被宣布解散、遭到取缔之时,绝大多数苏联民众,包括大部分党员、干部和军人都无动 于衷,表现出惊人的冷漠,甚至不少人毫不犹豫地站到了取缔者的一边。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建国初期都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几十年一直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党的民主集中制也遭到严重破坏,各级党政机关和干部脱离群众,广大群众难以表达和维护自己的利益。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从疏远发展到怀疑,从怀疑 发展到不满,最终导致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垮台。前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政治局委员辛德曼曾经说过:“我认为,事情很清楚,我们是被人民、而不是被一群反革命 赶下台的”。[艾思:原民德党和国家领导人辛德曼谈民德党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2. 04]
密切同 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兴国的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人民群众是党的生命之本和力量之源。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历 史,就是一部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历史,就是一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历史。土地革命时期,星火之所以燎原,是因为党给予了群众“耕者 有其田”的希望;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之所以能在敌人重重包围之中存在和发展,是因为党反映了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心声;解放战争之所以能以弱胜强,是 因为党让群众看到了“翻身做主人”的光明前景。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改造及之后的和平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惠及人民、深得民心,这是我们党群干群关系和经济 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十年“文革”,一场浩劫,大范围、长时间无视群众利益,背离群众意愿,这是国民经济走到崩溃边缘、党的事业受到严重损失的时期。可以 说,凡是我们让绝大多数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的时期,就是我们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时期;凡是损害了绝大多数群众利益的时期,就是我们党的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的时 期。进入新世纪,我们党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提出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这为我们践行党的宗 旨、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丰富了时代内涵。可以说,“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就可以跳出 历史的周期律。
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在现代民主政治中,民众是国家事务的最终决定者。公共权力的 使用、执行权力的人选、权力运行的监督、施权结果的评价,都取决于广大民众。可以说,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共性特征,就是民心决定着政党的执政资格和执 政合法性。这也决定了现代意义的政党具有两大基本功能,它们一方面向社会做出反应,代表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要求;另一方面,又向社会施以控制,力图贯彻或 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张。在执政前,主要是进行社会动员、发动社会革命,进行激烈的斗争(包括战争),破坏旧秩序、变革旧世界而掌握政权。执政后,根本任务是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与之相适应,担负着进行社会整合、建设有序社会的责任,必须把社会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和群体的利益整合、兼顾起来,获得社会多 数的支持和拥护,有效地扩大执政的群众基础。因此,任何一个政党获得执政地位、执掌国家权力后,既要注重控制政权,又要注重引导社会,努力使自己建立的统 治秩序获得合法性,获得多数民众的认同,把掌握政权与引导社会真正统一起来,而不是仅仅依靠国家强制力量进行施权。否则,就得不到民众的信任,就会最终失 去执政地位。从上世纪后期开始,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垮台的事实,有力地说明了这一道理。连续执政达71年的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把墨西哥从一 个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第三世界中的中等发达国家。尤其是上个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国民经济以8%的速度持续增长,被誉为“墨西哥奇迹”。该党的职团 主义组织体系,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由于各级领导干部日益官僚化,对来自下层的民众要求、行业呼声充耳不闻,加上政策向右倾斜,一些职团部门出现了 离心倾向,先后脱离革命制度党的领导,其富有威信和力量的职团结构逐步松散,最终在2000年的大选中失败。印度人民党在执政的8年左右时间里,软件产业 迅速发展,GDP以每年6%的速度增长,显示了领导印度经济发展的出色能力。但由于其执政惠及的主要是少数富人,80%的印度民众没得到实惠,3.5亿印 度老百姓还处于贫困之中,因而失去了多数人的信任。国大党抓住这一问题,树起了社会公正的大旗,提出了改善民生和解决贫困化的口号,结果在大选中把人民党 赶下了台,国大党用“泥巴”打败了人民党的“鼠标”。此外,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印度尼西亚前总统苏哈托的下台等大量事实都表明:任何一个执政党,不管它 资格多老,执政时间多长,过去多么强大,如果在长期执政中忽视多数人的利益,甚至蜕变为既得利益集团,必然失去多数人的支持和认同,失去执政的合法性,最 终丧失执政地位。
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历史和实践表明,尽管执政的时空条件不同,执政的基本方略各异,但执政的基础始终是广大民众。人心 向背,始终是决定一个政权、一个政党兴衰存亡的根本性问题。唯有谨记历史教训、把握执政规律,居安思危、永不懈怠,才能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 系,不断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二
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广大党员为桥梁来连接,以党群干群关系来体现,也以 每一个党员的形象来促进。我们党是来自于群众、服务于群众、离不开群众的政党。从立党、建国到长期执政,水乳交融、血肉相连是党群干群关系的主线。党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制定了符合人民利益的大政方针,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群众利益不断发展,人民权益得到尊重,党群干群关系的基本面是好的、 总体上是融洽的。就四川省来看,经济发展加快,社会事业进步,人民生活改善,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和拥护。但勿庸讳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确也存在影响党 群干群关系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需要我们高度警觉、认真解决。
一是得过且过现象不容忽视。因循守旧、不求上进,思想懒惰、作风涣散,是 得过且过的突出表现。有的不思改革。满足于当“维持会长”,不适应广大民众的发展要求,不研究适应变化的实在措施,不以创新的精神去推动工作,不用改革的 办法去解决问题,习惯于以过时思路去对待现代生活,习惯于用固有模式去解读生动实践,“划船”、“守摊”思想严重,而又自我感觉良好。有的不敢碰硬。缺乏 攻坚破难的勇气,面对困难怨天尤人,遇到矛盾绕道而行,不敢正视问题,不愿下“深水”,而是消极畏难、回避矛盾。有的工作敷衍。履职不到位、在岗不出力, 学理论学政策挂在嘴上、干工作干事情不动脑筋,大事不清楚、小事常请示,责任上推、矛盾下交、中间“溜号”;工作粗放、大而化之,差不多就可、过得去就 行,经不住深究,经不起细问,不是争一流而是随大流,不是坚持标准而是降格以求。有的状态萎靡。安于现状、贪图享受,浑浑噩噩、无所作为,干正事心不在 焉、做工作三心二意,工作拖着走,事情悠着干,踩不上节拍、跟不上节奏,经常“一杯茶水网上玩,几张小报混时间”。曾有媒体报道,基层干部到机关办事,看 到是机关干部在上网打游戏,可见一些党员干部的作风懒散到了何种程度。
二是官僚主义现象不容忽视。官僚主义就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 高在上、漠视现实。官僚主义既是党政机关的常见“顽症”,也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的执政基础的慢性“重症”。其突出表现就是公仆意识淡薄、群众感情 淡薄,对群众疾苦和诉求麻木不仁,做官当老爷,架子很大。列宁曾尖锐地指出:“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 个。”[ 《列宁全集》第5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300]目前,一些党员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还比较严重。有的“官”气十足。以“官”自居,定职能怕管少了、搞服务怕做多了,事事讲规格、处处讲 等级,车子差了怕掉身价、办公室窄了怕丢面子,热衷于“媒体上有声影,群众中有威风”。有的对上吹吹拍拍、曲意奉承,对下吆五喝六、横眉竖目。有的衙门习 气严重。颐指气使,独断专行,老子天下第一,拒绝批评帮助,态度生硬、粗暴蛮横,对群众无感情、对基层不体谅,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少数人甚 至滥用职权、欺压群众。一些地方在农村计划生育、清理土地、房屋拆迁等工作中,动辄就派“执法队”甚至动用警力去罚款、拘人、牵牛赶猪,群众怨声载道。有 的长官意志突出。不注重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情况一知半解,既不明了现实状况,更不清楚来龙去脉;作决策忽视群众与基层的实践创造,听不进不同意见, 主观武断、自以为是,拍脑门决策、想当然办事,“情况不明决心大,胸中无数点子多”,群众深受其苦。把同群众的“鱼水关系”搞成了“蛙水关系”、“油水关 系”甚至“水火关系”。
三是形式主义现象不容忽视。形式主义突出表现就是知行不一、不求实效,重形式轻内容,重场面轻导向,重规模轻得 失。有的华而不实。制定目标高而悬空,发展措施虚而不实,开会喜欢高规格,活动喜欢大场面,表面上热热闹闹、煞有介事,实际上徒增成本、劳民伤财。有的地 方为搞一次纪念活动,不惜采取扣发干部职工工资、向各单位强行摊派购票等办法,耗巨资邀请明星去演出,群众强烈不满,影响十分恶劣。有的急功近利。只对上 级负责、不对人民负责,只管领导是否高兴、不管群众是否满意,不顾财力状况和群众承受能力,大搞各种各样的所谓“达标”“升级”活动和劳民伤财的“形象工 程”、“政绩工程”。一些工程项目竣工之后不是效益低下就是债台高筑的现象,很能说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严重危害。有的弄虚作假。汇报工作数据 有假,迎接视察现场掺假,“点”上一片新气象、百步之外两重天,上级来时场面热闹、领导走后一哄而散。贯彻会议、落实批示也掺假,今天开了会议、作出批 示,后天就送来贯彻落实报告。有的地方和部门为应付上级的检查,安排机关干部扮成群众接受询问,大谈成绩,掩盖问题。有的调研走马观花,坐在车上转,隔着 玻璃看,只看“门面”和“窗口”,无视“后院”和“角落”。形式主义使基层干部苦不堪言,广大群众更是痛心疾首。
四是消极腐败现象不容 忽视。消极腐败是对人民利益的冷漠、攫取和剥夺,直接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有的千方百计打“擦边球”。利用政策纪律的某些不完善,以礼尚往来、人情交往为名 收受钱物,通过打“工作牌”行贿受贿,借婚丧嫁娶、生疮害病、生日节庆之机聚敛钱财。有的利用职权搞权钱交易。丧失原则,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 好处乱办事,或者在审批土地、项目时收受贿赂,或者在项目建设中挪用贪占,或者身陷非法利益格局而沦为不法业主甚至黑社会的保护伞,或者在用人上搞不正之 风获利,甚至明码实价地“买官卖官”。这类腐败问题,令人触目惊心。有的丧失做人的基本道德。理想信念动摇,生活方式腐化,热衷于求神拜佛,贪图于吃喝玩 乐,陶醉于灯红酒绿,甚至赌博嫖娼、包养情妇,丧失了做人的道德底线,更谈不上党员的模范作用。消极腐败行为,是侵入领导机关肌体的毒瘤,损害党的事业和 人民的利益,严重伤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上述现象的客观存在并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的蔓延,危害极大:一是导致人民群众对党员 干部的认同度降低。群众对少数干部的不满正在演化为对干部队伍的不满,有的群众甚至把干部作为腐败的代名词,声称要“防火防盗防干部”。某地一起普通交通 事故,由于社会传言肇事者是某省领导的亲属,大众情绪迅速将关注的视角转移到司法机关能否公正执法上,进而演化为网上“群体事件”。某市一起水果市场临时 工与进城务工人员殴斗,因其自称国家公务员而引起民愤,使事件骤然升级,干扰了当地正常的社会秩序。二是导致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信任感减弱。人民群众对 部分党员干部特别是部分基层党员干部的不信任,已逐渐从过去以语言和书面表达转化为行动表达。群众向党员干部交心谈心和反映情况的少了、上访的多了,常规 上访的少了、越级和集体上访的多了。参与信访的群众,除了农民、工人和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外,还出现了离退休干部、职工、教师、学生、退伍军人等群体,甚至 出现了政法干部、乡村干部、企业法人带领群众上访的情况。三是导致人民群众对党员干部的满意率下降。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使群众对一些党员干 部产生严重不满,并正在演变成对党和政府、甚至对社会的不满。2004年曾有一份资料表明,43.7%的人对当前党的群众工作情况感到不满意,其中40% 的群众认为机关作风特别是行业不正之风突出,54.2%的群众认为腐败问题严重,34.3%的群众认为社会治安状况不好。四是导致人民群众与部分党员干部 的对抗性增加。一些地方群众在反映问题时采取非法手段的增多,甚至演化为群体性的激烈对抗和暴力行为。堵桥堵路而阻塞交通的情况为数不少,集体请愿、非法 集会、冲击党政机关和要害部位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以上情况表明,影响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问题虽然只存在于少数干部而不是整个队伍,虽然 只是少数情况而不是普遍现象,但已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严重损害了党的威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保持警醒,在总体良好的情况下不低估问题,在主流健康的情 况下不忽视支流,着力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巩固和扩大执政的群众基础。
三
影 响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积淀,也有现实缘由;既有内部因素,也有环境影响。但最根本的是少数党员干部价值观扭曲造成的。现在,我国 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从一元社会向多元社会的转变时期,大范围、深层次的社会变革,对人们的思维方 式、价值观念、行为取向都带来了巨大冲击。一些党员干部在这一背景下自觉不自觉放松了主观世界的改造,信念动摇,方向迷惘、行为失范,事实上直接、间接地 影响党群干群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
长期执政条件下,为民执政的意识淡薄,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思想根源。执政意识是执政党 及其成员对掌握控制政权、履行执政职能、巩固执政地位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其核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自觉 地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说到底就是要始终坚持执政为民。执政初期,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同人民群众有着长期唇齿相依、生死与共的经历,结下了真挚的革命情 谊,发自内心地尊重、相信和依靠群众;长期执政后,和平时期出生的党员逐渐成为党员队伍的主要成分,不少同志没有老一辈的革命经历和切身感受,缺乏重视党 群干群关系的感情基础。执政初期,外有帝国主义的封锁,内有敌对分子的破坏,客观条件不允许脱离群众,否则就会付出巨大成本甚至血的代价;长期执政后,国 际环境不再那么险恶,国内形势不断好转,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些党员干部依靠群众的意识逐渐淡漠,对群众历史主体作用的认识 不深,更多地看到自己的成绩而忽视群众的作用,为民执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逐渐减弱。执政初期,国家久经战火、百废待兴,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搞建设,绝大多 数党员干部能够自觉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同时由于物资极其匮乏,客观上也难以谋取私利;长期执政后,经济不断发展,财富逐渐增加,可供支配的东西多了,能 够插手的空间大了,一些党员干部经不起诱惑,开始产生特权思想,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这些归结于一点,就是长期执政后,一些党员干部民本意识、宗旨意 识和服务意识正在淡漠,颠倒“主人”和“仆人”的关系,忘记了自己是在为人民掌权、为人民行政。
进入体制转轨期,政策调整滞后,是影响 党群干群关系的体制根源。执政党和广大群众的实践,总是同一定的政策施行相联系。我们党是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政策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 人民群众的利益。但党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阶段性,必须随时代的进步和党的任务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完善。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体制 性障碍在一些方面还比较突出,深化改革的任务还相当繁重。改革,本质上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一个通过政策调整来实现利益调整的长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相 关政策跟不上或不适应改革的力度和步伐,都可能损害群众的利益,影响党群干群关系。一些地方在调整政策时,不注重统筹全局、系统研究,缺乏配套性和周延 性,在重视整体利益的同时对具体利益关注不够,重视长远利益的同时对现实利益关注不够,重视效率的同时对社会公平关注不够,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够,往 往使部分群众的利益得不到妥善的维护和保障。一些政策出台时机不合适,对可能带来的问题缺乏科学的预测,对可能遇到的阻力估计不足,结果在执行中出现群众 不理解、不支持甚至抵触的现象,引发和激化了一些本来可以避免的矛盾。此外,一些干部对政策把握不准、界限不明,或为顾及小团体及个人私利,使政策在执行 中变形走样,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
处于社会转型期,“多样化”趋势增强,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社会根源。包括党 员干部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随着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我国社会结构深 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组织形式和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影响着民众的行为。随着思想观念和价值取 向的多样化,群众的主体性和选择性增强,开始用更现实的眼光来审视目前的实际,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和主张;而一些党员干部却不能适应变化、与时俱进,仍然 用过时的观念去对待群众的实践,用固有的模式去处理现实的问题,不能有效地依靠群众、引导群众和说服群众,明显影响了在群众中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随着组织 形式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一些党员事实上游离于党组织之外,少数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对党员干部监督不力、管理不善,失之于宽、失之于软;而一些党员在政 治是非、工作是非、道德是非、行为是非上头脑不清醒、行为不规范,模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直接影响了党员干部和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形象。随着分配方式和利 益关系的多样化,不同利益需求的合理性得到承认和尊重,人们的收入差距逐步扩大;而一些党员干部不能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心理失衡,行为失范, 自觉不自觉地将等价交换原则运用于政治生活和道德领域,少数人甚至陷入非法利益格局,暗搞权钱交易,肆意与民争利,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
面 临矛盾凸显期,干部能力不适,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素质根源。当下,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其 中最主要的矛盾,就是现实生产力状况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越是贫穷问题越多,越不发展矛盾越大。解决现在的各种社会矛盾,根本的要靠 发展。然而,一些党员干部把握发展机遇的能力缺乏,不能准确判断发展趋势,不能中肯分析发展中的问题,不能及时抓住发展机遇,打不开发展视野,理不清发展 思路,找不准发展办法。面对城乡统筹、社会就业、群众增收等问题缺乏对策,加快发展跟不上群众的现实需求,协调发展达不到群众的迫切愿望,为官一任不能造 福一方,逐渐失去了群众的信任。一些党员干部稳步推进改革的能力缺乏,对束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认识不足,弄不清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拿不出推进改革的配套 措施。使改革不但不能有效促进发展、惠及民众,反而增加不必要的改革成本,甚至损害群众的正当利益,使部分群众产生怨气。一些干部妥善化解矛盾的能力缺 乏,抓不住矛盾的实质,找不准问题的要害,处于“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的尴尬境地。工作方式简单,工作作风不实,不 但不能妥善化解矛盾,有时反而激化矛盾,客观上损害党群干群关系。
新形势下影响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成因复杂,给我们增进与人民群众血肉 联系带来了新的挑战。但也要看到,我们党具有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正成为全党的共识和行动,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明 显的政治优势。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协调新形势下各种利益矛盾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 较好的社会条件。各级党的组织总体上是坚强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多数人在各自岗位上践行党的宗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进一步密切 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具有坚强的组织保障。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在构建发展、实现和维护群众利益的有效机制,探索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有益路径,进 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具有良好的工作基础。总之,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党的科学理论、正确路线和优良传统,有干部群众在实践中总结的新鲜经验, 就一定能正确处理和不断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就一定能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四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的要求是一贯的、永恒的,而其着力方位又是具体的、现实的。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总是体现于实现自身历史任务的实践中,总是体现于不断满足群众需求的过程 中。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是全局的中心任务,也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 着力方位和现实途径。必须站在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强化“为民”意识,增添“为民”措施,提升“为民”能力;在发展机遇期善于抓住 机遇,在体制转型期着力改革体制,在矛盾凸显期妥善化解矛盾,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实际成效,进一步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一 要在强化执政为民意识上下功夫。执政为民是一个政党取得合法性的政治基础,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基本前提。靠什么立党、为谁执政,始终是执政党在 执政实践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决定着党的执政行为的基本方向。只有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只有一心为民,执政才能执得好。要牢固树立正确的群众观。 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的种种现象,根本源于群众观上的偏颇。我们的党员干部,不管出生在哪类家庭,现处什么岗位,拥有何种特长,只要查一查自己的家庭历史,想 一想自己的成长经历,都是从普通群众中成长起来的,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一定要摆正“主人”与“仆人”的位置,尊重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深怀爱民之心, 恪守为民之责,感情上贴近群众,凡事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想问题、办事情。绝不能因为离开了养育自己的土地就忘记了自己的根本, 更不能因为走上了领导岗位就忘记了百姓的嘱托。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领导干部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必须掌权为公、用权为民。忘记了这一条,手中的权力 就可能“异化”为谋取私利的工具。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想清楚“当官为什么,在位干什么,身后留什么”,正确处理好权与责、权与利的关系,在掌权的时候承 担为民服务的责任,在用权的过程中力戒谋取个人私利。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绩观的实质,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要求从政行为、评价从政业绩。衡量政绩大 小与好坏,广大群众是最公正、最权威的裁判者。创造政绩,就要看是否是群众最需要的政绩,是否是群众最满意的政绩,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经得起民众的评 说;自觉摒弃急功近利、不顾后果的做法,防止出现“前任政绩后任债,一任政绩几任包袱”的现象。
二要在不断发展群众利益上下功夫。群众 利益的发展程度,是影响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决定因素。抓住了发展群众利益这个根本,就找到了执政为民的实现途径,就把握了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关键 环节。要把发展群众利益落实到树立先进理念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化经济运营以企业 为主体、经济活动以效益为核心的市场观,强化互惠互利寻求合作、在更宽领域配置资源的开放观,强化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的统筹观,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 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行政观,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中解放出来,不断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要把发展群众利益落实到做 好本职工作上。坚持把个人的追求同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同实现和发展群众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到研究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 题上,放到研究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紧迫问题上,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带着感情为群众办事。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 怨”上改作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再小也要用心去办,再难也要努力去办,力戒形式主义和“花架子”。要把发展群众利益落实到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上。 党员干部勇于进取的精神状态,不仅能充分调动和激发自身潜能,而且能有力感召和激励广大群众。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和客观存在的矛盾,没有一种开拓进取的精 神,没有一种知难而上的勇气,就很难打开工作局面,很难干出一番事业,也很难为群众谋取实在利益。要善于突破习惯做法,大胆实践、锐意创新,不怕矛盾、不 畏阻力,攻坚破难、顽强拼搏;坚持一流标准,争创一流业绩,负责的工作要求要严,出手的事情质量要高,始终以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去发展群众的利益。
三 要在完善联系群众机制上下功夫。机制管根本、管长远。在新形势下,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既要靠党员干部加强个人修养,也要靠规范的制度和机制约 束。要完善反映群众意愿的表达机制。意愿表达,既是公民的民主权利,也是党和政府制定正确方针政策的基础。表达渠道不畅通,意愿反映不充分,群众的诉求就 难以被了解和重视,更难以得到体现和维护。目前,一些地方群众上访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的要求得不到及时反映和客观表达。因 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群众意愿表达机制,坚持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完善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制度,尤其要落实部门首 问责任制,探索“条”、“块”之间和“条”、“条”之间的协作机制,消减目前事实上存在的相互推诿现象,真正让群众有地方说话、有渠道顺气、有部门解决问 题。要建立代表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正确决策是服务公众的基本前提,也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条件。要加快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建立社情 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听证制度和公示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责任制等规范,努力使所作决策与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相符 合,使制定和执行决策的过程成为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同时,要注重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既要考虑长远利益、又要关注当前利益,既要考虑 多数人的利益、又要兼顾少数人的利益,既要考虑根本利益、又要维护切身利益。要健全体现群众利益的保障机制。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利益格局调整加快,部分 群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出现暂时的困难,一些群众的基本利益尚未得到有效保障。必须明确,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就很难说我们坚持了以民为 本;广大群众的基本利益得不到维护,就很难说我们做到了执政为民。因此,健全体现广大群众基本利益的保障机制,是实践党的宗旨所在,是履行政府职责所在。 要继续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千方百计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重视农民工和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险,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对接,维护和保障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要构建维护群众利益的监督机制。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接受人 民的监督天经地义。监督的核心是制约权力,制约的关键在于依靠群众。要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监督机制,如干部述职述廉制度、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质询制度和评议 制度,落实群众在重大事项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人”地位。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司法监督和行政监督力度,善于发挥好新闻媒体 的舆论监督职能,以更好地实现和维护群众利益。党员干部要自觉接受监督,习惯于在被监督的环境中开展工作,不能害怕监督,更不能拒绝监督。
四 要在增强群众工作能力上下功夫。党员干部的个人修养和工作能力,是获得群众认同的重要因素,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条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党员代表的 思想共识来认定,通过广大党员的先锋作用来体现;党治国理政的活动及其能力,由广大党员的岗位职能组合起来,由广大民众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每一个党员干 部都要自觉加强学习,积极投身实践,在学习中长知识,在实践中长才干,不断提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要增强适应规律的能力。规律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内在 的必然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趋势。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既是工作能力,也是有效方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研究群众工作的新特点,寻求改善群众工作的新 途径,总结群众工作的新经验,对反复出现的问题抓住本质,把有效可行的做法上升为制度。尤其要把握“做人的工作”的特点,坚持以民为本,虚心对待群众,贴 近了解群众,尊重爱护群众,平等交流而不居高临下,换位思考而不自成中心,努力使群众工作更有人情味,更具穿透力。要增强依法办事的能力。依法办事是坚持 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是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的实现途径。要着力增强法治意识,在法制框架内开展政务活动,作决策必须考虑有无法律根据,办事情始终坚持 以法律为准绳,明确职责、规范程序,做到入位不错位、归位不越位。要增强化解矛盾的能力。妥善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是新形势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 导干部必须着力增强的本领。要坚持说服教育,注重有效服务,多做和风细雨、耐心细致的引导工作,善于用典型事例启迪群众,及时掌握并疏导群众情绪,引导其 依法合理表达诉求、解决争议,防止简单压制、激化矛盾。对群体事件,要统观全局、沉着回应,及时有效、稳妥处置,既考虑采取措施的力度、又考虑群众的承受 程度,既考虑事件本身的处置效果、又考虑旁类问题的连锁反应,防止就事论事、顾此失彼。要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贪污腐败是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丑恶现象,是 目前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既是社会的普通一员,又是民族的先进分子,经受着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和共产党员 的特殊道德要求的双重考验。党员干部特别是机关干部,掌握着一定的资源配置权,既是经济运行的监管者和“裁判员”,也是社会公共事务的服务员,面临的“勾 兑”和诱惑较多。稍有放松和懈怠,就容易为利所诱、为钱所惑,自觉不自觉地把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带到政治生活和公务活动中,以致堕入腐败泥潭。因此, 必须把遵循市场法则的普遍性与坚持党性原则的特殊性统一起来,自觉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严格遵守廉洁自律 的各项规定,明确刚性要求,掌握政策界限,明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避免糊里糊涂犯错误,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回顾昨天,我们党依靠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取得并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审视今天,我们党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创造着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展望明天,只要我们坚持以民为本、为民执政,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一定能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上一主题:叶氏文化·企业家合作论坛在蓉城举办
下一主题:永远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