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融360CEO叶大清:我是跨界淘金者
[发布时间:2014-09-24 09:04:42 点击率:]

“未来,互联网会成为大部分人选择金融产品的第一站。”在科技企业云集的中关村,记者采访了互联网金融创业者42岁的叶大清。作为融360创始人兼CEO,他没有独立办公室。曾穿梭于美国金融业、互联网圈十余年的叶大清,在不惑之年放弃“洋打工”的白领生涯,投身国内草根创业热潮,办公室越搬越小,梦想却越来越大。

  

  挑战“习以为常”

  

  在中关村略显疯狂的创业氛围中,叶大清有点儿“不一样”:西装革履、文质彬彬,称呼“80后”“90后”记者为“老师”。正是这个谦逊的中年人,试图用互联网颠覆中国人的信贷、理财习惯。

  创业者善于反思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在叶大清看来,中国的金融服务不够便捷,实在“太不对劲”。他举了个例子:一个工作不久的大学毕业生需支付上万元房租押金,银行贷款未果,向朋友借钱却被“拉黑”。

  “这说明,很多人并不知道怎么借钱。其实,即便银行不贷款,通过信用卡、P2P或者其他小贷机构也能解决。”叶大清感叹,如果有专业的金融信息平台告诉百姓该怎么做,借钱就容易得多。

  怀着这样的想法,他率团队于2011年10月推出“融360”金融信息搜索平台。

  叶大清介绍,融360的模式是“搜索+匹配+推荐”。比如,你想借5万块钱装修房子,可以在网站输入贷款用途、金额、期限及个人信息,系统自动在数据库中搜索、配对,找到不同金融机构的小贷产品,用户自行选择后,相关客户经理主动联系借款人,双方通过电话沟通业务。

  业内人士称融360是金融版“百度+天猫”,叶大清感叹,融360的生意“更难做”——不仅要提供搜索服务,还要促成贷款成功,客户真借到钱了,融360才能从银行收取佣金。

  

  从“洋打工”到草根创业者

  

  叶大清的职业生涯一直在“穿越”:从大平台到小公司,从传统行业到新兴产业,从“高大上”到“接地气”。他说,自己骨子里是个不安分的人。

  第一次“穿越”是从国内到国外。1994年,叶大清从湖南大学经济管理工程系毕业后,就职于外贸公司。受出国潮感染,他不安于体制内的舒适,于次年赴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攻读金融学硕士。在美国,第一次接触互联网,第一次使用信用卡。

  “当时觉得信用卡很神奇,一个大学生就能刷卡消费,银行还送T恤衫。”叶大清说,正是留美经历让他意识到金融服务竟能如此便捷,为以后创业埋下伏笔。

  第二次“穿越”是从金融到互联网。硕士毕业后,叶大清就职于美国第一资本银行。2004年,他跳槽到“美国在线”担任高级市场经理,只因他认定“互联网是未来的产业”。这一职业切换让他有了“金融+互联网”的双重经历。

  第三次“穿越”是从高级打工者变身草根创业者。离开美国在线,叶大清先后加入美国运通和支付公司PayPal。2009年,作为PayPal中国区市场总经理,他回国工作,从支付体系切入互联网金融。

  在国内待久了,叶大清觉得多年的职业积淀催着他做点什么。2011年,他创办了互联网金融平台“融360”。

  “互联网已经改变了很多产业,现在,它正在变革金融业,我们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叶大清说。

  

  “霸得蛮、吃得苦、耐得烦”

  

  与中关村成群的“80后”“90后”创业者相比,叶大清绝不是年轻派。他说,在不惑之年创业,非刻意为之,而是水到渠成。

  “做金融搜索,是因为我们有互联网和金融的经验,又瞄准了利率市场化的机遇。”叶大清说。

  3年前,投资人总会问他:中国金融产品本来就少,用得着搜索吗?而现在,各银行都争相推销理财产品,信用卡竞争也日益激烈,没人再问这个问题。去年,央行发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通知”,更是给团队吃了“定心丸”。

  找准方向并不意味着能成功。叶大清坦言,融360有商业模式,但未实现盈利。网站收入主要是金融机构支付的交易佣金,融360向每单配对成功的业务收取占资金量0.5%-3%的佣金。

  投资机构已“用脚投票”。从2012年3月到今年7月,融360完成了A轮、B轮、C轮融资,领投机构包括凯鹏华盈、红杉中国基金、新加坡淡马锡集团旗下公司等。

  “做互联网金融就要霸得蛮、吃得苦、耐得烦,这也是我们湖南人的特点。”叶大清说,霸道才能创业,吃苦才能坚持,忍耐方能淘真金。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淘金者,叶大清说,融360也会面对各种诱惑:大公司纷纷抛出收购的橄榄枝,还有银行出钱求得竞价排名服务,他都一一拒绝了。

  “我们要淘的是金子,如果改变方向,也许最后就得到银子、甚至砂石。”叶大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