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阿里巴巴美国上市只因国内水浅走不了大船
[发布时间:2014-09-27 09:28:11 点击率:]

 经历了数年的折腾,国内电商巨头阿里巴巴终于在美国上市,成为美股史上最大规模IPO。当地时间19日,阿里巴巴正式在纽交所挂牌交易,在经过10轮询价后,开盘价报每股92.7美元,较每股68美元的发行价大涨36.3%,使得阿里市值一举突破2200亿美元,超越FACEBOOK、亚马逊、腾讯、EBAY,成为仅次于谷歌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公司。首个交易日,阿里股价最终报收每股93.89美元,上涨38.07%,市值2314.39亿美元。

  每逢国内大型科技股上市,舆论不免批评一番。新华社近日发表文章,指阿里赴美令中国再遭上市资源流失之痛。目前,国内前10名互联网公司悉数在我国香港或者美国上市,形成“国内赚钱、境外分红”的模式,国内消费者只有为这些企业贡献盈利,却没有分享成就的机会,尤其是阿里此次的“资本盛宴”没有在中国出现,令人感到遗憾。数据显示,中国在海外上市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总市值达到了3.1万亿元人民币。相比之下,A股的总市值是32.12万亿元人民币,3.1万亿元已经占到A股总市值的9.65%。

  如此巨大规模的上市资源流失,的确是中国市场之憾。但也不必过于心酸。美国市场经历了200多年的发展,终于才有了今天的成就。相比之下,中国的资本市场不过才发展了20多年,不论是交易制度、市场深度还是投资者的素质,都还远支撑不了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公司上市。此次阿里巴巴公开上市,募集的金额约为217.7亿美元,若启动“绿鞋”机制,募资额将超过2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1500亿元。这样体量的募资额,再加上超额认购冻结的资金,对于A股而言无疑将是一场灾难。迄今为止,中国监管层仍不敢大规模放行新股发行,担心将冲击市场信心;试问,以这样脆弱的市场,又怎么容得下阿里巴巴这样的巨型企业呢?从这一角度看,阿里巴巴并非不愿意在国内上市,而是无法在国内上市,水浅走不了大船。反观美国市场,即使迎来了最大规模的IPO,依旧风平浪静,令人惊异于市场的广度与深度。

  抛开上市环节的盛宴,检视阿里巴巴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市场不仅无法支撑起阿里巴巴庞大的上市计划,即使在早期发展阶段,也很难提供足够的支持。对于阿里巴巴这样新兴概念的、少有抵押品的企业,银行不会在初期给阿里贷款,阿里也很难通过其他方式融到资金,本土VC和PE只会靠关系做点突击入股的游戏,而不会像美元基金那样有着长期投资理念,支持创业者进行创新与冒险。以此来看,阿里巴巴本质上并非中国制造,而是海外市场的成熟金融制度催生的。中国市场不仅在广度与深度上有很大欠缺,无法支撑起庞大的上市体量,在支持创业企业的创新方面,也往往力所不能及。这是阿里巴巴海外上市给予中国市场的最大启示。与其问为何优质上市资源纷纷流失海外,不如反过来看看,中国市场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到底给予了什么,承担了怎样的风险。雪中未能送炭,又怎能指望他日发达了还惦记着自己?

  阿里巴巴既已上市,继续追问的意义不大。值得思考的是,中国市场该怎样孕育下一个阿里巴巴,并将其留在中国市场?当经济规模已达到全球第二,这是中国政府与企业共同需要面对的问题。关键在于,中国市场制度的建设需要补齐“软实力”,包括金融市场、法律、反垄断、市场开放、透明度、知识产权保护等,只有构建起一整套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市场体系,才能避免类似的资源流向海外。

  此外,阿里巴巴赴美上市,今后美国的市场制度会对阿里巴巴进行规范和制约,这是市场接纳阿里巴巴的重要保障。反观国内,公司上市往往被认为是圈钱、高位套现,难以给股东带来回报,市场自然不会对这样的公司保有长期投资的兴趣,使得整体市场氛围趋于短期与投机化,反过来制约资本市场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

  阿里巴巴成功赴美上市,对中国市场的最大启示不在于如何避免优质上市资源的流失,而是中国市场到底能够为新兴的创业企业做些什么。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需要越来越多的创业企业涌现,其中便可能包括未来的阿里巴巴。如何利用市场的力量为创业企业的发展护航,将成为中国经发展与改革最重要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