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陶武先
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是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第一要义”,这既需要“大企业顶天立地”,也离不开“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应当看到,当今社会,中小企业发展不仅是经济领域的衍生现象,而是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等的综合体现,已成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演进中,中小企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衡量市场经济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被誉为“世界经济之魂”。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小企业已上升为多国的国家战略,与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一起成为当今时代重要的发展潮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中小企业由“限”到“放”、从少到多,已经形成庞大的经济群体,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就我省而言,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不仅是推进“两个加快”的现实需要,更是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不竭动力。可以说,没有中小企业的健康成长,就难有经济社会的持续进步;没有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也难有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要深化认识、肩负责任,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协力推进中小企业发展,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夯实基础、增添实力。
重视作用
认识中小企业基础地位
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和微观基础,其功能、地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而不断拓展和提升,在促进经济新陈代谢和经济生态平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基础作用。从实践看,它不仅是财政税收的重要来源和扩大就业、富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也是吸纳民间投资的主要载体和技术创新的有生力量;不仅是实现经济内生增长的基本动力,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力量。中小企业的主体多元性、经营灵活性、市场敏感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特点,决定其具有独特作用。
适应民生需求。中小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企业,本质上是民生经济,其量大、点多、面广,贴近市场,反应快捷,既满足生存性民生需求又适应发展性民生需要。适应消费多样需求。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差异性决定了消费需求的多样性,中小企业组织结构富有弹性和活力,适应市场变化能力较强,更容易把握差别化的需求,能够提供多层面、广覆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适应扩大就业需求。不少中小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就业岗位多、弹性大,吸纳就业能力较强,适应我国现阶段劳动力供给总量充沛、素质不高的特点,是扩大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适应发展致富需求。中小企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创业成本相对较小,既为有志创业者提供了平台,又带动着民众劳动创业,激发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力,提高民众收入水平。四川就业人口基数大,城乡居民收入低,改善民生、促进民富的任务艰巨,必须把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现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相互促进。
推动体制完善。中小企业活跃在市场竞争的广阔领域,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作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群体,它既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又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力,既在体制变革中实现蓬勃发展、又在不断发展中推动体制完善。促进主体发育。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通过市场主体的行为来实现,完善的市场经济以市场主体的充分发育为前提。中小企业是产权明晰、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为非公有制企业,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本身就是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的体现。中小企业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市场中谋发展,其发展壮大促进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育、体现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利于保持市场强度,抑制市场垄断,提高经济活力与效率。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发展及退出的过程,就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市场主体不断发育的过程。推进政策完善。中小企业大多处于竞争弱势地位,是市场经济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的积极推动者和相关政策的直接实践者,既千方百计争取平等待遇,又想方设法拓展利润空间。他们的经营策略、行为呼声,往往是重要信号,有利于发现政策盲点、完善政策措施,促进平等竞争、充满活力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四川市场发育程度不高,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发挥中小企业改革“实践者”和“前驱者”的作用,促进构建又好又快发展的体制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促进技术创新。经过市场的磨砺和洗礼,中小企业正在走出“经营粗放”、“产品低端”的“作坊”阶段,许多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成长性良好,成为技术创新的活跃因素和新生力量,在国家技术创新战略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创新动力较强。中小企业经营者多是产权所有者,企业利润与个人利益基本一致,劳动创造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生存压力迫使其必须创新,利益驱动促进其积极创新,创新内动力普遍较强。创新领域较宽。中小企业涵盖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创新活动涉及面广、参与者众,既有传统产业领域的创新,也有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既能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优势特长,也能激发民间能工巧匠的技艺潜能,从而推动多层次、宽领域、广角度的“立体”创新。创新效率较高。中小企业管理层级少、决策快、机制活,在生产和市场进退中具有灵活性和成本优势,技术创新周期短,能较快地将产品投放市场,节约交易成本,推进产学研联盟,提高创新效率。科技创新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引领,要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发挥引领作用。
激活民间投资。民间投资活跃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政府投资因其公共属性而具有数量上的有限性、时间上的阶段性和领域上的限定性,民间投资则因其非公特性在数量、时间和领域上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这决定了经济的持续发展,既要靠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更离不开民间资本的活力迸发。我国民间蕴藏着巨额资金,且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总量将越来越大,但发展中客观存在政府投资“孤军奋战”、民间资本“踟蹰雁行”的现象。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小企业发展不够、民间投资载体不足。我国民间投资总体上属于分散的、小规模的投资种类,较少参与大型的、长远回报的经营项目,而中小企业所承担的项目在规模、类别和回报周期等方面比较适合民间资本的参与。中小企业通过独资、合伙、入股、借贷、融资等方式,既吸纳投资又从事投资,为民间资金搭建起便捷平台,有利于激活民间资本、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不论是从社会资本寻求出路,还是从政府减少资金压力来看,发展中小企业、集聚民间资本,“接力”政府投资、放大“乘数效应”,都将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
总之,中小企业在社会层面的适应民需功能、在制度层面的完善体制功能、在科技层面的推进创新功能和在投资层面的激活民资功能,内在统一,相互促进,决定了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重视中小企业,就是营造科学发展的良好氛围;繁荣中小企业,就能增强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在明晰功能中认清地位,在深化认识中积极作为,协力推动中小企业成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
顺应趋势
抓住中小企业发展机遇
趋势蕴含机遇,顺势才能发展。中央明确提出,西部大开发“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中具有优先地位,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具有基础地位,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特殊地位”,作出了把西部建成“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以及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大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这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带来重要契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是产业升级,本质是更加高效地配置生产要素,目的是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这既是经济规律使然也是发展大势所趋,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大战略。一般而言,产业发展在形成和成长阶段,对生产要素具有较强的吸附力,能极大地促进经济增长。当产能过量增加时,其生产要素吸附力和经济增长贡献率就会呈现递减效应,从而带来产业结构调整、催生新兴产业。在这种意义上讲,每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就是旧有产业的“衰减”,也预示着新兴产业的“诞生”、推动着产业优化升级。处于后金融危机时期,四川面临加快发展速度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双重任务,提出要在加快发展中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西部大开发中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四川建设成为“西部产业发展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开放高地,显著提升产业聚集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有序推进水能、钒钛、天然气等资源就地加工转化,大力发展设备制造业,推动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建设;又要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要以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经济为方向,有选择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技术等产业;又要顺应服务业加快发展和高端化的趋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发展科技服务、信息咨询、研发设计、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做强做大旅游产业,等等。这些,都蕴藏着中小企业发展的更多机遇。中小企业要善于从发展方式转变的大势中把握良机,发挥决策快、弹性大、动力强、成本低等优势,开拓基础设施、资源开发等领域,积极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动进入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改变长期以来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现状,促进形成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拓展广阔领域。人类社会发展的内生力量和自然速度决定了社会需求总是不断扩大、消费结构总是不断升级。进入现代社会,这一趋势更加明显。特别是市场需求呈现低稳定性特征,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更新换代加快,消费向多样化、高级化、专业化转变,多品种、弹性化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主流。我国已整体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扩大内需是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四川在谋划和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把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联动作为主要任务,必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各类设施配套,促进消费扩大和升级,拓宽中小企业发展领域和市场空间。首先,新型工业化撬动更大市场需求。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工业化滞后是我省发展不足的主要症结。要把工业强省作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核心战略,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实施“7+3”产业规划和“八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行动计划”。新型工业化的加速推进,将极大地带动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拓展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资料市场需求。其次,新型城镇化蕴藏投资消费潜力。据研究,我国城镇化形成的内需拉动可持续几十年时间。四川城镇化率目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成都是特大城市,城镇化发展空间巨大。省上已作出发展一批特大城市、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启动实施同城化发展战略等部署。这必将创造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再次,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消费升级。扩大内需的广阔市场在农村,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有序推进,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消费逐步升级,必将创造庞大的市场需求。中小企业既要看到消费总量扩大的趋势,增强信心、主动作为,又要看到需求结构升级的趋势,自加压力、开拓创新,在“三化”联动中把握机遇、发展壮大。
区域充分开放合作提供更大空间。开放合作是促进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加快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区域分工与协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结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我国在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的同时,扩大对内开放;在继续推进沿海开放、向东开放的同时,扩大沿边开放、向西向南开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其政策支持、项目倾斜、投入力度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四川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特别是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有利四川南向积极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与南亚、东南亚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与新加坡合作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等;东向积极拓展东亚、欧美市场;西向拓展中亚、西亚开放通道。国家支持成渝经济区建设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和新的经济增长极,推动形成各功能区协同发展的格局,有利我省以重大产业化项目为重点,培育成长型特色产业园区;突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主动融入泛珠三角,有效对接长三角,提升与港澳台的合作,建设一批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等。与此同时,西部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特别是四川交通枢纽建设的突破性进展,拓展了对外交流的活动空间和市场半径,缩短了与外界的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文化距离,为四川开放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万里缩地,天涯比邻。开放合作越深入,发展的机遇越多,企业的希望越大。中小企业要进一步强化开放理念和协作意识,把握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趋势,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既“引进来”又“走出去”,在开放合作中积极作为、有所建树。
明确指向
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思路
中小企业生存于市场土壤,成长于市场竞争,面向市场、善于竞争既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践经验,也应是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指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成为常态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只有强化市场观念、适应市场变化,走出一条顺应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才能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争取主动、赢得竞争。
坚持走特色之路。市场竞争的优势在于特色。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的选择性日益增强,有特色才有市场,无特色就难发展。中小企业以特见长、虽小犹“大”,要巧借优势,扬长避短,学会“避峰”发展,减少“同质”竞争,努力做到小而专、小而新、小而精。在专业化中体现特色。专业化是社会化分工的必然趋势。实践中,许多中小企业的专业化之路看起来象是走进一道“窄门”、实际上是进入到一片新的“精武天地”。中小企业“要做坚硬的金刚钻、不做松散的大蛋糕”,专注于某一细分市场,持之以恒,不断发展,把看似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形成某一领域独特的竞争优势,避免四面出击、无一所长。在差异化中体现特色。企业产品服务、经营管理、品牌形象等与众不同,就能形成强有力的屏障,抵御替代品的进入,实现较高的边际效益和附加值。要在同中求异,力求“人无我有,人慢我快,人板我活”,防止“一同就多、一多就贱”的恶性循环。品牌体现差异,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程度,必须重视品牌塑造,注重发挥品牌在竞争中的“软兵器”作用。在多样化中体现特色。千姿百态、丰富多样的市场需求,形成了许多“空白”和“缝隙”,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空间。要着力于提高“局部市场高占有率”,发挥自身优势,紧密对接需求,瞄准特定消费群体,界定市场范围,确立核心业务,提高盈利能力。
坚持走创新之路。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既为中小企业创造较新的生产手段,又为其发展开辟广阔天地,使中小企业具备扩大再生产的经济社会条件。创新涵盖企业发展理念、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目的是提升企业效益。理念创新是先导。经营理念决定企业的价值取向,理念创新引领企业的更好发展。中小企业产生于改革开放,成长于转型时期,应具备更加开放的眼界和胆识,强化现代理念。特别要注重以人为本,发挥人才的作用和潜力;注重持续发展,避免急功近利的“一锤子买卖”,延长企业生命周期;注重理性竞争,把增强实力与主动协作结合起来,从“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转向“协作共赢”的理性竞争。技术创新是核心。传统经济以土地、劳动力、资本为基本要素,现代经济在此基础上注入了“科学技术”这个关键要素。市场竞争表面上是产品的竞争,实质上是技术装备和创新能力的竞争。要把“技术—产品—市场”作为整体加以系统研究,既注重吸收创新更注重自主创新,形成独有的技术“绝招”,以关键技术的创新增强实力,赢得市场。管理创新是保障。总体上看,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手段不适、管理水平不高,制约着中小企业向更高层次发展。要着力于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在管理模式、管理方法上不断赋予新的内容、注入新的元素,下大力气、花大功夫,努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
坚持走集聚之路。集聚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产业组织形式和空间组织形式。企业集聚发展既在经济活动链条上相互关联,又在产权关系上相对独立,利用众多企业的分工合作,减少利益冲突,降低经营风险,实现效益更大化。推动空间集中。在一定空间内形成企业集群,有利于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形成规模效应,提升群体竞争优势。要结合产业园区、新型城镇化、专业化市场建设,在合理限度内促进关联企业集聚发展,形成“无形大工厂”,组建战略联盟,增进集群效应,在优势互补中提升竞争力。加强协作配套。中小企业集聚能更好地发挥多个企业的比较优势,形成纵向与横向的协作配套,建立既专业分工又相互促进的产业集聚体系。要抛弃“小而全”思想,在加强协作中谋求生存,在主动配套中实现共赢。比如,建立以名牌企业为高点,以骨干企业为支撑,以中小企业为基础的多类型协作方式,形成产业链条,提高经营稳定性,增加保险系数。着力资源整合。赢得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的使用效率,中小企业集聚有利于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组合及集约利用。要优化配置企业内外资源,探索资源整合机制,增强资源聚集能力,实现科学合理利用。比如,资金不一定都靠自己积累,可以市场融资;厂房不一定都靠自己修建,可以租赁使用;人才不一定都靠自己培养,可以项目聚集;销售网络不一定都靠自己拓展,可以合作联营,等等。注重信息联网。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的虚拟性、交互性与开放性,打破了企业间联系的时空限制,提高了信息交流的透明度,降低了企业谈判缔约的交易成本。中小企业要顺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注重信息化建设,积极推广电子商务,在更大的时空范围结成集聚组织网络。
把握关键
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发展不足、质量不高是四川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与薄弱的市场经济基础、尚不健全的体制机制和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等密切相关。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既是当前的紧迫任务,也是长远的发展战略。要立足阶段实际,把握关键环节,既加大政府扶持又提高企业素质,既引导观念转变又健全服务体系,多措并举、务实推进,使中小企业成为西部大开发中最具增长力的“活跃板块”。
行政层面,重在优化发展环境。中小企业绝大多数为非公有经济,其发展既有“先天的不足”,也有“成长的烦恼”;既承受着市场竞争的压力,又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考验,需要政府厚爱一分、扶持一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核心是坚持和落实好“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的要求。要按照“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方针,重在规划引导而不是指令干预,重在优质服务而不是具体包揽,履职不缺位、到位不越位,为中小企业创立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防止口头重视而具体忽视、表态支持但心存疑虑。破除体制障碍。体制机制障碍仍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行政管理不规范、审批程序繁琐,一些领域“名义”放开,“玻璃门”、“弹簧门”、“天花板”现象事实存在,贷款难、融资难的瓶颈仍未完全破解,法律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的问题有待继续解决,等等。减少行政干预就是给予实在支持。要落实“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07年10月15日]的要求,深入推进行政管理、垄断行业和金融体制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抓住主要矛盾,破解难点问题;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健全社会组织自协调机制,不断提高专业化、系统化、市场化服务水平,构筑自我协调、公平公正、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环境。加强政策协调。中小企业扶持政策已成为众多国家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政策。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但由于实施中协调不到位而影响了实际效果,“听见楼梯响,少见人下来”。有的是涉及面广、缺乏协调;有的是“鞭长莫及”、难以协调;有的是存在空档、无人协调。要建立规范化的协调平台,明晰职责、界定范围,统筹协调金融服务、市场准入、行政审批、综合检查等部门,尤其要加强与垂直管理部门的沟通,推动表态支持见诸实在行动,防止“概念”代替“操作”,确保政策真正“落地”。坚持分类指导。中小企业行业不同、规模各异、情况千差万别,要把握总体做强、素质提高的取向,根据产业政策指向和主体功能区划分要求,针对不同区域特点、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状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制定本地化的扶持政策,提供倾斜性的优惠条件,引导不同类型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尤其要积极引导和大力支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超常规发展。
社会层面,重在营造良好氛围。社会文化对经济活动起着导向和选择的作用。中小企业作为一种实体组织,其发展不但受到经济、技术和信息的制约,也深受社会价值取向、道德判断、舆论环境的影响。现实中,客观存在社会舆论放大一些中小企业的消极面,而忽视其作为群体的聚合力量和对社会的整体贡献。究其根源,主要是缺乏尊重劳动者、尊重纳税人的社会意识和氛围。崇尚劳动光荣。劳动是生存的第一需求,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员工勤奋工作、踏实干事,中小企业经营者筚路蓝缕、自强不息,他们共同发展了企业、创造了财富,是推进发展的重要力量。尊重他们就是尊重劳动者、尊重纳税人。要引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在中小企业就业成为常态选择、得到社会认同,激励全社会更多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成为受人尊重的纳税人。培育重商文化。先进的商业文化有利于企业的成长发育。要加强宣传,引导树立市场意识、开放意识、规则意识,营造重效率、重效益、重信用的商业氛围,培育“重商、亲商、崇商”的人文环境,使从工经商成为体面职业选择、尊商重信成为公众舆论氛围。倡导创业风尚。浓郁的创业氛围是中小企业成长的肥沃土壤,中小企业发展好的地方一定是创业风尚盛行的地方。要着力营造人人干事创业氛围,摒弃闲散之风、勇于开拓奋进,克服小富即安、敢于比肩前沿。特别要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农村手艺人、城镇待业人员等自主创业,调动创业潜能,激发拼搏动力,形成“丛生效应”。
企业层面,重在提高内在素质。企业素质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既包括企业的产品档次、装备水平、配套设施等硬件条件,也包括人员、技术和管理的基本素质。一些中小企业依靠敢作敢为的闯劲和优惠扶持政策完成了量的积累,已进入到企业整体转型、提高发展档次的重要阶段。对此,不仅要把握机遇参与竞争,更要提升素质赢得竞争,着力克服“重经验轻科学、重关系轻实力、重亲缘轻人才”等现象。优化治理结构。中小企业多是家族管理,在企业初始阶段可以发挥内聚功能,起到积极作用。但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其治理结构的封闭性、管理决策的随意性和代际传承的排他性,就会损害运转效率、制约健康发展。要坚持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企业主与职业经理人的契约关系,实现家族资本与社会资源的有机整合,在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之间建立规范透明的权责利关系。特别要善用资本市场,加强资本合作,既集聚资金又提升管理,促进管理转型升级。重视人才作用。现代社会,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资本。特别是高层次的经营管理人才、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要以优质的项目和良好的企业文化聚集人才,以合理的薪酬待遇和发展平台留住人才,以有效的培训和锻炼机会培育人才,逐步构建开放性、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聚集、使用和培养机制。企业员工是企业利润的创造者,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力量,要尊重和保障员工合法权益,帮助员工实现合理预期,促进企业持续发展。提升社会形象。企业的社会形象体现企业素质。要引导企业经营者由生意人向企业家转变,既要有雄心又要有“良心”,肩负应有的社会责任。通过节约资源、技术进步、改进管理而不是压缩劳动报酬、延长劳动时间来降低成本,促进体面劳动和有尊严的劳动,构建“规范有序、公平合理、合作互利、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上一主题:做新电能表领域的“表率”
下一主题:中国企业通过国际并购推动自身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