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领英发布跳槽报告:大部分人不到一年半就要跳槽
[发布时间:2014-10-23 09:11:16 点击率:]

 10月20日,领英(LinkedIn中国)发布了入华以来首份职场调查《中国职场人士跳槽报告》。报告显示,中国职场人士跳槽已经成为常态,平均时隔为一年半左右时间,频率显著高于美国。LinkedIn是全球最大的职业社交网站。

  领英针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中部四个经济发展圈的主要城市职场人士进行的大规模调查显示,中国职场人士平均在职时间为34个月,相较美国的56个月短少2年;中国职场人士的在职时间的中位数为24个月,较美国少半年时间。

  以辞职意向形成至手续办理过程为半年计算,中国职场人士在职安心工作不到1.5年就已开始跳槽准备,相比之下,大部分美国职场人士在一家公司能够工作2.5年。

  其中,互联网是员工流动性最大的行业,在中国的在职时间为31个月。

  

  跳槽成常态

  

  在不同职业的人士流动性方面,领英发现,不同行业在职人士的流动性有较大差异。在中国,商业服务(如律所、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金融保险和互联网是在职时间平均最短、跳槽频次最低、员工流动性最大的三个行业。

  互联网在美国是在职时间较短的行业,在中国的在职时间仅次于商业服务和金融保险业,中国为31个月,同美国45个月相比,短了一年多。

  工业生产制造在中美两国均是在职时间最长的行业,但中国也仅为39个月,几乎相当于美国71个月平均在职时间的一半。

  

  跳槽率为何高?

  

  在分析中国职场高跳槽率的原因时,领英认为三个主要的原因,使得中国职场呈现高频率跳槽的节奏:

  1、中国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使得人才需求持续高涨。

  以互联网行业为例:2011年10月到2014年10月这三年,根据投资界网站披露出来的投融资数据中,有103家互联网、IT企业获得天使或者风险投资,融资额度达到240亿人民币。公开披露的企业通常仅占总体融资企业的不到10%。融资中很大一部分被用于吸引人才,搭建更强更大的团队。

  同时,BAT(百度、 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大企业也在不断地扩充人才数量,每家每年用于人才招聘的费用高达上亿元。此外,互联网对中国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在加速,传统行业/企业中的互联网人才需求也在大幅增加。

  2、快节奏的宏观大环境下,很少企业能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培养起有效的内部人才体系,大量人才通过外聘方式招募,引发人才跳槽潮。

  国际著名猎头顾问克劳迪奥·费尔南德斯在哈佛接触到的70-80%的中国企业都未建立有效的模型以评估人才潜力,多数中国企业对此甚至毫无概念。它们亟待建立完善的潜力评估体系,以吸引、激励、培养他们最优秀的人才。而在缺少内部人才培养体系的情况下,企业习惯通过提供更高的职位和薪水来吸引外部人才,这使得中国的职场人往往不够耐心,频繁跳槽换工作。

  3、在求职过程中,人才与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就职往往是在不充分信息基础上做出的决定,也为之后的快速跳槽打下伏笔。

  跳槽过程中,人才需要大量的信息来帮助做出决定。在美国,为了减少个人与求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个人会积极主动通过各种社交渠道、职业社交平台来了解企业的一些隐性信息,而如领英一类的职业社交平台也为这种信息流动提供了可能。

  但中国的职场人士更多倾向于被动接受信息,而非主动寻找,因此所获得的信息源更多集中在公司和HR。他们往往会基于“自己对该公司和该职位的想象”做出了决定,之后很大程度发现现实与想象的落差大到无法接受,便选择了用脚投票。

  

  跳槽主要图个啥?

  

  大家如此频繁地跳槽,那跳槽者最为看重的是什么呢?

  领英发现,工作强度是最不被重视的指标,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互联网行业工作那么累,每年却有大批的人才蜂拥而入,甘当所谓的“苦逼”。

  此外,企业国际化、企业品牌知名度、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职位职级也不是重要的考虑因素。而发展空间、工作内容、学习知识、工作氛围和薪酬福利则是最受重视的指标,其中发展空间排在了第一位。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变化节奏太快,职场人士面临不断的能力更新和成长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内部培养人才的体系,人才的内部成长往往面临瓶颈,此时就得通过跳槽来实现。

  基于调研,领英建议国内企业,建立、审视和优化自己的内部人才培养体系,并在有竞争力的薪酬福利基础上,突出发展空间、学习机会等重要维度,吸引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