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同仁堂:文化差异 中医海外之路漫长
[发布时间:2014-12-07 12:17:19 点击率:]

 “我去过你们在英国伦敦唐人街的店,说实话,看上去应该是周围最不赚钱的店了。同仁堂这种海外的店,是不是都处于亏损中呢?”记者向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书记陆建国如是问道。

  尽管在现代化企业发展道路上越走越顺,但作为一家有着300多年历史的中药老店,眼下,同仁堂仍面临着各种“水土不服”的挑战。

  “同仁堂现在走出去了,但回过头来看,真正在海外门店看病和买药的,还是华人居多。” 陆建国坦言道,现在同仁堂在海外有106家门店,遍布18个国家和地区。“但外国人对中医中药依然不太了解,他们对中药药性的‘温热寒凉’,‘阴阳平衡’都理解不了。很多外国人都是西医看不了了,才来同仁堂试试。”

  陆建国记得,同仁堂在澳大利亚的一家门店,曾经接待过一对不孕不育的夫妇。夫妻俩在西医无效之后,才将信将疑地来到同仁堂。而直到妻子怀孕,他们才真正相信中医的疗效。

  “我们在海外都是没有广告宣传的,只有靠患者之间的口口相传,影响力有限。”陆建国说,50年代,同仁堂的产品走出国门。90年代,门店开在海外。他认为,到了21世纪,只有中药文化和中医理论走出去了,同仁堂才可能真正走向世界。

  为了能够宣传中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过去,同仁堂一方面和孔子学院合作,派专家到海外开展讲座。同时,同仁堂在自己的门店里,也会进行小范围的宣传。“但是影响还是有限的。”陆建国感叹。

  此前,同仁堂文化传承中心主任张志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将同仁堂中医文化在国外的推广,比喻为“摸着石头过河”。

  “第一次到欧洲去讲课,题目是《中医文化中的天地人和》,结果,台下听得是一头雾水。” 张志红说,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远比想像中要大得多。

  而除了文化上的“水土不服”,同仁堂在国外,还遭遇了法律法规的牵制。

  “欧盟很多国家都要求,所售药品要在当地有15年的销售记录。2014年,英国还全面禁售未经注册的中成药。”陆建国说,即使是美国市场,虽然有同仁堂的药,也主要是以保健食品进入的。

  “总的来说,欧美对中药还是不大接受。”陆建国认为,究其原因,与中西医理念和制定原理不同有很大关系。

  “西医是成分对应病症,中医则讲究平衡,用药性来支撑热或者凉。” 陆建国说,在一定程度上,国外的顾客还很难接受这种差异。也因此,他认为,在全世界推行中医,让中医理念走出去,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虽然漫长,但这些年来,同仁堂并未停止努力。

  2012年,同仁堂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亚太卫视签署合作协议,在香港成立北京同仁堂传媒(香港)有限公司,着力向海外宣传和弘扬中医药文化。

  此外,老字号的传承,也包括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

  据陆建国介绍,2006年,同仁堂的中医药文化作为单独项目,入选了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同仁堂的中药材炮制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正在申报的是同仁堂安宫牛黄丸的传统制作经验。

  “尽管现在是流水化的生产,但我们还是保留了安宫牛黄丸手工制作流水线。” 陆建国说,“创新不能失宗,老祖宗优秀的东西一定不能丢,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增加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