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高雅艺术如何赢得大众市场?
[发布时间:2014-12-08 09:30:31 点击率:]

以音乐、舞蹈、相声、小品、话剧、影视等为代表的表演艺术应该从雅从 俗的争论,早已不是一个新鲜话题。所谓雅艺术,一般指经过历代艺术家、鉴赏家及雅士文人的迭代推动,形成的一套有着严格趣味标准和风格系统,更多地表现为 服务于少数人的特权文化或精英文化。与之对应的俗文化,则发乎民间,质朴、单淳、奔放、大胆甚至粗糙、简陋,没有严格规整的规范体系,却体现着不同地域、 民族及乡土千姿百态的风俗人情。

  文化雅俗孰是孰非之争历代皆有,但无论怎样争论,都不能改变雅艺术服务小众,俗艺术愉悦大众的基本事 实。这一点,在被贴上俗文化标签,一方面为学界专家口诛笔伐,一方面让广大观众捧腹大笑的赵本山身上得到集中反映。对此,冯小刚通过《私人订制》借“流淌 着一腔俗血”的李成儒的言行,对近年来社会上官方与民间、主流与边缘两种审美观的争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2014年10月,在北京文艺 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国艺术家应该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他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像蓝天上的阳 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总书记的讲话对文艺创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激起了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

  雅艺术的代表者之一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表示:什么是高雅艺术?它不等于要脱离人民,恰恰相反,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那么高雅艺术如何走向大众化、社会化、市场化呢?这就需要我们的艺术既要有高度、有深度,又要有温度、有柔度。

  一 是变脸,从板着脸到笑着脸。与歌剧、话剧、舞剧、诗诵、交响演奏会等雅艺术相比,大众艺术如相声、小品、二人转、流行音乐等赢得大众的核心,无疑是其知识 清浅、内容亲和、演绎轻松,或是能够“恶心自己成全别人”的让大家哈哈一笑,或是能让音乐亲近那些喜欢音乐的耳朵,成就众口相传的时代之声……换言之,要 我们安静规矩地对着一场音乐剧或演奏会进行清寡的聆听,尤其是一两个小时的长时间聆听,对于习惯了快节奏、快消费、快餐式的我们无疑是难以心情舒畅的。因 此,雅艺术走进市场走近大众,不妨走俗艺术汲取大众智慧、反应大众生活、给予大众快乐的路径,不断添加艺术的愉悦度、升级艺术的亲和力、增进艺术的仿学 性,在积极生产快乐、创造快乐并给予快乐的同时,通过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多与大众市场碰撞、冲突直至融合、汇通,才能最终成为大众日常的精神文化生 活选项。

  二是变身,从高高在上到俯首低眉。我们说歌剧、话剧、舞剧及交响演奏会等雅艺术高高在上,一层意思是其文化内涵厚、学习周期 长、仿学难度大,另一层意思是其在国内市场上目标受众狭窄化、有效观众高端化、当代延伸庙堂化,其结果必然是道路越走越窄。如总书记所说,“文艺必须坚持 为人民服务”,并“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因此,放下身段放下架子,从人民大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 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应成为雅艺术大众化的必然选择。譬如,我们一提到芭蕾舞,就想起天鹅湖,如何用芭蕾表现中国当代社会的故事与生 活?我们一提到歌剧,就想起西洋美声,如何用西洋美声结合民族唱法,佐以其他流行音乐元素,混搭出普通大众能够口耳相传的流行音乐?适变则生,抱残者死。 在西洋诸国有着广泛群众的基础的歌剧、话剧、舞剧等雅艺术,如果不进行适时适当的本土化和时代化创新,必然有南橘北枳之危。

  三是变足, 从红地毯到泥土地。就与大众市场的距离而言,无论是来自于西洋还是仿生于国内的歌剧、话剧、舞剧、诗诵、交响演奏会等雅艺术,我们总感觉其离大众离市场尚 有较远的距离,这个远一是其舞台距普通观众较远,我们需要通过较昂的剧场门票、较长的欣赏时间、较高的文化修养,才能体会演员的一笑一颦,才能与舞台表演 声气相投,而这显然不是一般大众能够做到的。二是艺术离大众市场较远,其传统的舞台式表演接触广泛受众的触角毕竟有限,且与电视、电影、网络等现代传播手 段结合较少,故当国际国内一些声名在外的大型歌剧、话剧、舞剧、交响演奏会来到某个城市的时候,正逢其时的“一票难求”与“无奈花去”的遗踪南觅,常常成 为我们的遗憾。因此,我们期待我们的雅艺术能够实现从红地毯到泥土地的华丽转身:在艺术题材上亲近大众生活、在艺术演展上贴近大众需求、在舞台呈现上多多 走近电影电视互联网,在把自身脚杆伸长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艺术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在坚守中适当创新,在坚持中富于变化,在坚韧中与时代流行艺术不断融合,此赋予雅艺术的不是不伦不类,而是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