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唯业绩导向 不利于建设行业健康发展
[发布时间:2014-12-14 09:00:24 点击率:]

 【专家档案】

  季元振:建筑师、工程专家、研究员、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副院长。近年来,他反思中国建筑界历史及现状,比较中西方传统建筑文化,介绍现代主义,著有《建筑是什么》与《再问建筑是什么》两本书。他提倡“人民的、科学的、理性主义的建筑观”,抨击当今流行于建筑界的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和标新立异的奢华之风,揭露建筑业界种种腐败的社会现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薛孔宽:北京新型材料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当代中国杰出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生态人居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干部学院兼职教授、国家科技评估中心评估咨询专家。

  

  近年来,中国建筑似乎进入了质量安全事故的高发期,一系列建筑垮塌、桥梁倒塌、地面塌陷事故,令人堪忧,而建筑领域的产业乱象也不断被媒体曝光,对此,住建部日前举行新闻发布会,指出重大质量安全事故40%左右都存在着违法发包、转包、分包、挂靠等行为,旨在通过为期两年的工程质量治理行动,使建筑市场秩序得到明显好转。

  在此背景下,发生在湖北省恩施市的这场“保障房地下工程防水选材之争”,令人关注。这究竟只是一场正当的商业竞争,还是有悖行业常理的“李鬼打败李逵”,抑或是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的产业乱象的折射?针对该事件的争议焦点,本报记者走访了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解读。

  记者:当前我国建筑的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您对此怎么看?

  季元振:我觉得与建筑业与建筑质量相关的还有一个建筑寿命问题,现在我国的设计标准一般建筑是50年的合理使用周期,我认为太短了,必须提高。过去中国建筑是木结构,房子拆掉很容易,建造也很容易。但现在的建筑多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如果五十年就炸掉重建,不仅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由此产生的建筑垃圾也很难处理。资料显示,当前美国建筑平均寿命达74年,英国建筑平均寿命达132年。而当前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30年,按照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相当于消耗了全世界40%的水泥和钢材,但只能持续25-30年,实在太浪费了,再加上施工和设计的质量问题,近年各地出现的“楼歪歪”、“楼脆脆”、“楼裂裂”等现象,如果我们不重视建筑质量和寿命问题,未来将是影响社会繁荣稳定的大问题。那么,如何提高建筑寿命呢?我认为,首先要提高建设标准,另外,要有科学、前瞻性的城市规划。

  记者:针对诸如“湖北恩施保障房地下工程防水选材发生争议”等类似事件,您有什么样的看法?

  薛孔宽:我认为造成此类纠纷的根源在于,一些企业过度追求商业收益,唯经济利益出发,缺失诚信机制,缺乏社会责任担当,进而无视建筑工程质量。其实任何企业,尤其是从事与民生相关的企业,如果缺失了这些,就可能导致大量社会问题的产生。如果说,我们整个社会、行业对诸如此类的行为不能从根源上认清并加以遏制,进而消除,长此以往,一方面,可能导致市场上出现大量无序竞争,优质产品被劣质产品驱逐,诚信企业被无良企业打败;另一方面,可能导致整个市场经济商业伦理的崩塌,未来我们想要扭转、重塑合法合理的市场秩序的难度将会非常之大。实际上,对于龙阳伟业的“FS101、FS102地下刚性复合防水技术”,我有一定的了解。它不是简单的产品提供,而是通过系统化的服务对整个工程进行系统的保障,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理念,并且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这项技术及其所包含的系统化服务,对于保证整个工程质量效果显著。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由于地下隐蔽性工程不容易引发关注,且不良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呈现,如果说产品质量差或达不到国家相关标准要求,冒然使用在工程上,那么,对于整个地下工程肯定会造成不良影响,短时间内,可能还不容易被发现,但是却给未来埋下了隐患。

  记者: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工程质量的监管,才能够有效杜绝类似事件的发生?

  薛孔宽:我认为,应该建立一个系统体系的监管,环环要负责,环环要有责任。在建设过程中,不管是保障房还是商品房,从规划、设计、施工到材料选择,每一个过程都需要严格把关,但实际上我们在材料的选择上,相对来讲,容易忽略一些对过程的监控。如果在材料和技术的选择上把控不严,可能会后患无穷,尤其是应用于对建筑安全影响最大的地下工程。因此,每一个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建立严格的把关制度,实行监控,操作者也要极端的负责任,这样,工程的质量才会有保证,否则,很难说我们就能够系统的保证工程质量。也就是说,不仅产品生产厂家要负责任,使用方、应用方也要严格负起责任,对选择的产品和技术负责。  

  【采访后记】

  伴随中国城市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地下空间的深度开发,地下隐蔽性工程的质量安全面临严峻考验。建筑地下结构同属地下隐蔽性工程,是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犹如建筑的“心脏”。有专家曾形象的比喻,如果将建筑比作大树,建筑地下结构就如同大树的“根系”,如果“根”烂了,大树将会怎样?在中央高层将建筑安全作为重要的民心工程来抓,国家住建部为此启动“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之际,湖北省恩施市保障房项目建设,引发的地下工程防水选材的“名分”之争,表面看似只是对于产品名称的不同理解,但实质上却反映和关系着整个行业如何从根本上搞好质量管理,为百姓提供“放心房”的重大问题。

  该事件也引起了有关专家以及行业协会,有关国家部委机关及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并由此展开了广泛而又深入的大讨论。围绕这次事件的有关争议点,业界资深专家、行业协会及政府有关机构领导等,分别从国家规范制定、专属名称的澄清,到国家建设行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要求与实施规范,建筑设计与专属技术的工程应用,建材行业乱象对建筑安全可能造成的隐患与危害,以及如何正本清源,弘扬正气,引领行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的高度,直面症结、鞭辟入里、畅舒己见,实事求是的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通过这组系列采访和报道,一个深刻的体会是,在各位专家看来,建筑质量安全关系百姓生命财产安全,既要顺应市场规则,更应秉持商业伦理,恪守职业操守,否则,混乱无序的产业乱象,最终丧失的是民心,毁坏的是行业整体利益,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更严重的是,是对百姓生命财产安全不负责任的犯罪。因此,在建筑工程领域,应当毫不犹豫、不容质疑的把社会责任贯彻于工程施工与质量管理的每一个细节,贯彻于全产业链并成为企业以及企业家自觉的信念追求。

  正是在此背景下,在由中国建筑协会材料分会于2014年10月24日组织召开的《全国建材行业商业伦理与建筑工程质量研讨会》上,就此事件达成共识,并鲜明指出:“有关部门应加大违规违法惩处力度,打击‘劣币’,扶持‘良币’,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频繁发生,从而净化行业市场。同时,社会各界要加强监督,在舆论上对假冒伪劣的行为要给予强烈反对和谴责”。同时发出号召:“建材企业,特别是从事与地下结构工程关联的企业,要加强自律、坚守住行业及道德底线。要弘扬以‘工程质量’、‘社会责任’为导向的行业风气,严厉打击唯利是图、罔顾道德底线的歪风邪气”。

  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日前由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及中国政协杂志社联合召开的“关注地下渗漏、提升建筑工程质量”主题座谈会的深远意义。建筑质量安全是系统工程,是社会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唯有将建筑质量安全的责任意识化为企业、行业、社会以及政府管理机构的普遍共识,真正纳入依法治国的战略高度和法制框架内并加以落实,才有望从根本上破解长期制约我国建筑质量提升的行业痼疾与产业乱象。也唯有正本清源、理清观念,从企业、行业到学界、政府,达成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普遍共识与行动,才能将建筑安全的百年大计落在实处。使建筑真正成为企业的诚信工程、政府的民心工程、百姓的安居工程。使中国建筑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牢不可摧的生命根基!   

  【事件回放】

  一项保障房工程,缘起地下防水选材,围绕“FS101”、“FS102”两个产品名称,引发两家业内规模企业的产权之争。 2014年9月19日,《中华建筑报》对这起保障房地下工程防水选材引发争议的事件进行了全面报道,引发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据报道,总建筑面积305843.1m2的松树坪小区是湖北省恩施市目前最大的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 其建筑地下分为两层, 面积达105066.55m2。如此大体量的地下工程在当地尚属首次,对混凝土浇筑质量、地下防水等级和设防要求提出较高要求。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设计单位武汉华阳宏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阳宏创)依据《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和《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进行防水设计,采用了(原)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于2006年面向全国建筑行业推广的科技成果“FS101、FS102刚性(复合)防水技术”。作为该项科技成果首创并独家持有知识产权的企业,北京龙阳伟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阳伟业)相关负责人反映,松树坪小区虽然在设计上采用了“FS101、FS102刚性(复合)防水技术”,但项目施工方实际选材时采用的却是武汉三源特种建材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武汉三源)生产的与龙阳伟业持有技术同名的产品。龙阳伟业认为,武汉三源的做法是一种偷换概念的行为,用同名材料假冒该项技术,既是误导工程业主和施工方的行为,又涉嫌不正当竞争。而武汉三源则认为,“FS101”、“FS102”是产品通用名称,北京龙阳伟业公司的产品注册商标与武汉三源的注册商标完全不同,毫无近似。松树坪小区使用武汉三源生产的FS101防水水泥砂浆和FS102密实型混凝土防水剂并无任何侵权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