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企业调查:山东“老股票”生死两茫茫
[发布时间:2015-03-03 09:13:55 点击率:]

 年逾古稀的济南市退休工人王大爷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有些发黄的“弘易股份有限公司股票(权证)卡”,像拿着一份珍藏了多年“藏品”。他向记者谈起了这张股票的来历:“大概是二十多年前,我1块钱1股买了2000股山东弘易发行的股票。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股票到现在不仅没有上市,在网上甚至连该公司的地址也查不到。我现在年年纪大了,对股票能不能上市也不抱多大希望了,只想打听打听弘易股票的消息。”

  王大爷提到的弘易股票,只是山东1990年代初企业发行的众多股票之一。像济南人民商场、济南啤酒、山东华冠、渤海建材、潍坊华光等,目前还没有上市。带着广大股民的疑虑,记者到这些公司调查发现,它们迥异的命运令人深思。

  一、股改催生的股票

  “当年山东发行的股票可以用‘一窝蜂’来形容。就看谁敢第一个吃螃蟹。”一位在省政府退休的刘处长这样评价山东二十多年前的股份制改革。

  当时,除了国家实行发行股票试点的上海、广东,山东也是我国较早试水股份制改造的省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92年的诸城股份合作制改革。为了避免政治上的风险,诸城改革采取了全体员工购买股份的办法,取名叫股份合作制,自我宣传时说是集体经济的一种形式。就是这样的改革仍然引来了全国范围争议和批评。姓资姓社争论结束后,诸城成了全国考察学习的样本。

  当时有头脑的、有点积蓄的人,大胆买了原始股如淄博四砂、潍坊海龙、济南金泰、烟台冰轮等股票, 上市市值翻了好几倍,造就一批一夜暴富的股民。股民因此掘到了第一桶金,正可谓“天上掉馅饼”。

  当时的股份制改造尽管不是很规范,却是山东对资本市场最初的探索。原山东省体改委姜主任介绍说,“山东股份制改造时,国有大企业觉得不缺钱,不愿意发行股票,也不愿意把利润拿出来跟社会分享,试点发股票的多是中小企业。当初由于企业质地不好,导致这类公司上市后有不少被实施重组,也难免良莠不齐。股份制改革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一位退休的国企领导回忆起当年股改说,当时我们厂领导对股份制也不大懂,看着人家发股票,能募集资金,聘请一些明白点的人或中介机构,帮助报材料,就稀里糊涂地发了股票。当时政府有关部门对发股票管得也不严,只要有发起人的资格,具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具备一定的生产经营条件,都可以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当时公司发股票,能募集数目可观的资金,对企业发展可谓雪中送炭,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利用这些资金扩大投资,改造、引进设备,只要决策人不是太无能,都可以把公司带出困境。

  二、城头换了大王旗

  站在济南市经四路向北望去,昔日辉煌的人民商场大楼上醒目的“人民商场”招牌已经成了“振华商厦”,这着实让济南市民有些摸不着头脑。

  当年的济南人民商场曾经是山东省大型零售企业,全国十大百货商店贸易联合会成员单位,山东国营老牌商店“五朵金花”之一。公司营业大楼位于济南繁华的商业中心,营业面积3万平方米,经营品种6万余种。1992年它也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发售内部职工股票,每股2元溢价发行。由于它属于山东的 “历史遗留问题”,按政策早该上市,可是时至今日它依然待字闺中。

  当时济南人民商场股改发行股票,募集近一亿的资金,那时的一个亿可不是小数,令许多企业羡慕不已。谁知道公司经营班子碌碌无为,募集来的资金既没有买地,也没有其它投资,而是守着自己的老楼吃老本,经营陷入低谷。

  当时证券监管部门对公司上市有明确规定:必须连续三年盈利,才能考虑上市。由于人民商场连年亏损,成了扶不起的阿斗,自己的不争气,失去了上市的资格。

  不幸还在后头,2011年人民商场被烟台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振华集团吞并。振华集团的董事长刘跃华带着自己的人马来,踌躇满志地来到到济南人民商场,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审议了《公司资产重组方案》,选举公司新一届董事会、监事会成员两项重要事项。振华集团持有人民商场56%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第二大股东是之前持有人民商场36% 股权的济南市国资委,其持股比例降至17%。

  收购方案通过后,公司新的董事会也同时选举产生,管理层也出现了较大变动,振华集团董事长刘跃华成为人民商场新任董事长,3位董事也来自振华集团,而之前的人民商场董事长郭连海屈居次席,任副董事长,交出了“老大”的宝座。

  三、“醉倒”的济南啤酒

  青岛啤酒与济南啤酒是山东省内的两大著名品牌。1990年前,济南啤酒厂生产的“趵突泉”啤酒一直伴随着济南人生活,青岛啤酒根本打不进被济南啤酒死死盘踞的济南市场。

  1993年,济南啤酒进行股改,面向职工发行原始股,每股两元溢价发行。募集的数亿元资金用于啤酒厂改建。济南啤酒自从股票发行后,一直没有分红,股民们放在手里一抱就是二十多年。股改后的济南啤酒厂变成了济南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只是名称变了,盈利能力还是底下,连续多年严重亏损。

  如今青岛啤酒与济南啤酒无论资产还是品牌价值已是冰火两重天:青岛啤酒已然成为国内、国际知名的上市公司,每年的盈利高达数十亿元,给股民的回报也很丰厚,而济南啤酒却已经沦落到停产的地步,这不能不让人惋惜!

  青岛啤酒上市后,曾经有收购济南啤酒的意向,都被济南啤酒婉言拒绝了。济南啤酒是省会济南的一个象征,理所当然要给省会济南撑面子。据记者记者调查,济南啤酒股份办公室人员表示,济南啤酒股份现在依然存在,没有坊间传说的已经破产,只是处于停产状态。济南啤酒原始股凭证的持有者仍然是济啤股东,享有股东权益。

  济南啤酒仍然没有逃脱被“老冤家”青岛啤酒收购的命运。2009年,济啤股份大股东济啤集团决定收购公众股,美其名曰是为帮助自然人股东尽量减少投资损失,收购价格每股1元。同年6月,济啤召开职代会,高票通过了重组方案,即青岛啤酒收购济南趵突泉啤酒100%股权和“趵突泉”系列商标权等,而济南啤酒的大东家鲁商集团承诺停止啤酒生产,全面退出啤酒业,专注于集团其他优势产业。

  股民宋先生一肚子牢骚:“2009年那次收购,我没卖。二十多年前我是花2元一股买的,二十多年后,1元一股回购,股价缩水一半,而这二十多年,物价翻了多少番?我想了想,不打算卖了,继续持股吧,没办法。”

  济啤财务人员向记者解释:2009年工厂停产后,专门针对自然人股东大规模收购了股票。但当时社会上有传言,说济啤可能会与青岛啤酒合并,股票也将随之上市,很多股东信以为真,不愿意卖出股票,对股票的收益也抱有较高期望,造成现状与期望值存在一定差距。济啤2009年以来一直处于发展低谷,但是内部仍然在运作。如果公司破产,会根据资产清算给股民一定的补偿和交代。目前,公司并没有进入破产程序,也没有破产的计划和打算。希望公众对济南啤酒这个企业有信心,我们是个负责任的企业,相信它可以走出低谷,迎来盈利的局面。”

  据了解,济南啤酒厂厂区正在改建汇集啤酒文化街区、文化创意专区、特色餐饮、综合演艺等项目的“D17创意文化产业园”,销声匿迹好几年的老济南啤酒厂可能再次走上济南人的餐桌,恐怕再见到“趵突泉”牌啤酒就是青啤集团的品牌了。

  四、“死猪”不怕开水烫

  “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集体小厂,一跃成为山东省明星企业,中国塑胶机械行业的排头兵,产值、利税、品种等主要指标名列全国塑胶机械行业第一。 一个普通的农家学子,如今成了几千人大厂的总裁,全国劳模.省人大代表,全国轻工总会部级技术专家,北京化工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多次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学者、记者在深入了解后,都无不佩服地默认,这确是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奇迹。王士范———山东塑料机械厂的董事长确实是个能人、奇人,他创造和书写着自己的传奇历史!”

  ———这是当年新闻媒体对山东华冠董事长王士范的赞誉之词。

  几年后的2004年,离开山东华冠当上了莱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官至副厅级的王士范却锒铛入狱,没有善始善终。

  这是2006年山东济宁市中级人民法院对王士范贪污、受贿一案的判决:

  王士范1991年开始担任山东塑料机械厂厂长,1996年改制为山东华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其任董事长。法院审理查明,王士范利用职务之便,贪污现金共计人民币94.7143万元;另外,还向他人先后索要、收受人民币28.71万元和价值达2.2667万元的物品。王士范的行为已构成贪污罪和受贿罪,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5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15万元;扣押在检察机关的赃款、赃物共计102万余元上缴国库。

  从一个优秀企业家到阶下囚,多么鲜明的反差。

  实事求是地说,王士范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从企业经营到股改发行股票,再到运作上市,一直有他忙碌的身影。在他的带领下,华冠曾经有过属于自己的辉煌: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塑料机械生产企业,塑机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员工2000人多人,固定资产原值2.1亿元。1996年公司跻身于全国千家重点骨干企业之首选300家,2001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利税5200万元。自1992年起,连续9年保持山东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1998年,作为地级市的莱芜当时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效益不错的山东华冠自然被莱芜市率先推荐上市。可是华冠没有摆脱多舛命运:两次证监会发审委的认可上市而最后没有成功上市的公司。

  那么为何没有成功上市?据知情人说:都是因为遭内部人员的“举报”,举报的问题是公司各项财务指标“虚假”。也就是说它的“财务指标良好”是“包装”出来的。

  1999年华冠通过证监会发审委审核,有人把举报信寄到证监会,举报公司财务数据造假,公司的上市工作被迫暂停。中国证监会联合山东证管办、莱芜市人民政府等5个部门成立了联合调查组,对公司进行调查,最终的调查结果是“山东华冠财务指标属实,没有发现所举报问题”。

  基于调查结果,山东华冠2001年第二次申请上市,即将进行路演的前几天,公司又被人实名举报了。这次举报是与公司捆绑上市的另一家公司淄博万昌出现了问题。举报人是原淄博万昌的一名副总,举报动机是“任职山东华冠万昌分公司总经理职务落空”。

  2002年11月,山东华冠被举报导致不能上市的消息被四处传播,公司的噩运也随之开始。由于担心公司不能上市,银行停止了对公司的贷款,零部件供应商及其他债权人也蜂拥而至,公司的资金链顿时陷入断裂困境,公司已经无法组织生产。

  2004年,莱芜市政府决定对山东华冠及其母公司华冠集团同时实施破产。之后,作为该企业最大的债权人,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泰安项目组想尽办法欲重新整合山东华冠,挽救这个有市场前景但资金链断裂的企业。项目组冯处长表示:“目前山东华冠欠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本息为2.2亿元,公司总的外债为3.6亿元,因为期间有债权公司倒闭等多种原因,实际的外债是在3.2亿元左右。我们希望公司不要破产,而是被有实力的公司整合。”

  听说山东华冠即将破产,股东们心急如焚。这些股东大都是1998年-2002年在山东“一级半市场”高价购买的该公司股票,价格在每股5——9元之间。公司一旦破产完毕,这些股票就将成为废纸一张。山东华冠在两次即将上市前后,它的股票也在“一级半市场”被疯狂炒作,价格从2元直线攀升到8元多,就像坐了火箭一样,蹭蹭地涨。华冠公司高管以及他们的子女、亲戚反复放风,浑水摸鱼,从中渔利,一夜暴富。

  山东华冠破产清算组的的人士说:“如果有利润,公司也不会破产了。2001年的报表可能是假报表,该对此负责的公司前董事长王士范已经被判有期徒刑15年,现正在监狱服刑。再说,投资有风险,股东应该明白这一点。”

  山东华冠悲惨的命运,造就了又一个“穷庙富和尚”的样板。

  “优秀的企业家可以让倒闭的企业起死回生,无能的可以把一个好端端的企业带进死胡同。跟着雄狮,你将所向无敌,决胜千里,跟着绵羊你将面临被宰杀的命运。摊上无能、自私贪婪的公司领导,我们也只能像绵羊一样死的很惨。”一位曾是山东华冠的中层干部这样对记者发着富有哲理的感叹。

  不得不提及的另一个“垃圾股”——山东弘易。该股1992年公开发行后,二十多年来没有不开过股东大会,没有分过红,甚至在公司注册地威海根本找不到弘易公司的地址。它像迷一样令人云山雾罩。股民怀疑弘易就是借股改之名,行行骗之实。他们玩金蝉脱壳计,一点点将钱洗走,将公司掏空,或用这些不义之财另注册了自己的公司。

  弘易圈了股民数以亿计的钱究竟去哪里了?股民希望监管部门好好查一查!

  五、期待“老股票”创造奇迹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济南六里山、门面越来越小的山东证券登记公司,发现门口倒“一级半”市场的贩子寥寥无几。山东的一些老股票的行情不一:除了红日化工每股4.2,元圣泉6元外,其他的股票价格低得可怜:大观园0.4元,济南啤酒0.6元,渤海建材1.9元,济南变压器集团每股1.65元,人民商场每股0.8元,金钟衡器每股1.8元,山东玉泉每股0.8元,山东新光每股0.2元,永宁制药每股0.4元,大观园每股0.2元。山东华冠、弘易股票到了根本无人问津的地步,有可能变成一张废纸。

  股民的积攒的辛苦钱打了水漂,尝到了血本无归的滋味。

  记者了解到,上世纪90年代济南发行原始股的未上市老企业中,圣泉集团、红日集团、金钟衡器等企业运行处于盈利状态,公司竞争激烈的市场,站稳了脚跟,以良好的业绩回报股民,也在为上市做积极努力。

  走近位于济南章丘市的济南圣泉集团,映入眼帘的是占地3000余亩的厂区,生产一片繁忙。这家公司始建于1979年,现有员工3500余人,总资产60多亿元,是一家集铸造、生物质能源及生物质化工产品的大型企业集团,在董事长、总经理唐一林带领下,取得骄人业绩,在销售收入、生产规模、利税总额、产品质量、技术水平、出口创汇、管理品质等多方面处于全国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并成功进入世界五大铸造辅助材料生产厂家行列。

  唐一林有着超前的战略眼光,他认为,全世界的石油开采期也只不过30年,“化石时代”即将结束,能源危机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解决石油等能源短缺问题的生物质能源及化工产业的发展,将成为第五次产业革命。圣泉集团已在玉米芯等生物质秸秆的开发、研制和综合利用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形成了由植物秸秆深加工生产呋喃树脂、聚四氢呋喃、有机生态肥等生物质化工产品和热电、乙醇等生物质能源产品的产业群体,实现了专业化、系列化、规模化生产,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走在了国内这一产业领域的前列。

  谈起圣泉集团成功的之道,唐一林念起了自己的“人才经”:圣泉集团之所以有今天的规模,最根本的法宝就是有一个纳才、容才、用才的良好机制和以德识人,量才用人,公平竞争,业绩衡定的用人理念。公司坚持以人才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核心的发展思想。创业之初,圣泉是一帮农民班底的“泥腿子”,文化低,技术、产品差,眼看就要被市场淘汰。痛定思痛,我们大做人才文章:舍得花钱引进人才,无论经营多困难,建设资金多紧张,每年都从利润中拿出10%作为人才费用,专门用于引进人才,引进大批学有专长的研究生作为技术骨干,并聘请许多国内知名专家作为技术顾问;同时放眼世界,从发达国家和地区聘请一批高居世界行业科研水平前列的技术专家,夺取“科技制高点”。再就是培养人才,舍得让人才“高收入”。与天津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定向办学,对现有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公司还出台政策,通过个人自学拿到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认证或学历证书的,相关费用全额报销,并酌情晋升工资;公司80%以上的无学历员工都拿到了中专以上学历证书或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带动员工整体素质与工作技能的大幅度提高。圣泉摸索出了一套完善和富有竞争力的激励分配机制,将员工的收入分割为基本工资、绩效奖金和期权红利等几大块,把员工的贡献与收入直接挂起钩来,主动为所有员工(包括农民合同工)解决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并随着企业发展年年调高工资,极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集团现有研究生以上学历及高级职称人员60余人,大中专毕业生占公司职工总数的40%以上,拥有了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和科研开发队伍。

  据了解,圣泉集团用良好的业绩回报股民,几乎年年分红,光2010年分红为10派7.5元并送红股30股,这样的高回报在国内股份公司也实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