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凝聚社会力量,全力助推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
[发布时间:2015-03-08 07:08:48 点击率:]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会前,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十二届人大代表、建业住宅集团(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葆森,请他谈了今年的提案,他告诉记者,今年,他做了《关于凝聚社会力量,全力助推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建议》。

  胡葆森代表告诉记者,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改革方案”),使得足球这项世界第一运动在中国的受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标志着发展振兴足球已经被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体育强国梦息息相关的制高点。

  建业住宅集团与河南省足球协会合作组建的河南建业足球俱乐部,是河南省唯一的职业足球俱乐部,是建业集团旗下的独资企业,球队成立至今未更换过俱乐部后台老板,是中国足球超级联赛16支参赛球队之一;同时,河南建业也是中国第一支完全拥有自己主场的足球俱乐部。

  胡葆森告诉记者,“改革方案”特别指出,振兴足球事业关键是把路子走对,长期努力、久久为功,注重打好群众基础、夯实人才根基,从娃娃抓起,从基层抓起,从基础抓起,从群众性参与抓起。 要让校园足球、新型足球学校、职业俱乐部、社会足球等各种培养途径衔接贯通。改革方案部署的四个“抓起”,体现了对足球运动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更说明“校园足球”在这场即将轰轰烈烈展开的改革中所处的核心地位。

  少年强则足球强,青少年校园足球的良性发展是足球整体振兴的关键题眼,我对该领域保持着长期的关注。2015年初,国家教育部酝酿出台《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计划遴选建设首批6000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并逐步组织大、中、小学生足球四级联赛。

  胡葆森代表告诉记者,校园足球兴盛的未来备受期许,但也应客观看到,现实中还有许多有待突破的阻碍:

  一、中国应试教育传统极易导致校园足球的功利化。青少年足球的发展要重人才、轻战绩;校园足球教育应偏重兴趣而非应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治愈急功近利的顽症,让真正的足球苗子茁壮成长。

  二、校园足球教育的各项配套支持资源难以一蹴而就。让足球纳入必修课牵涉到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以及各地方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协同配合;建设数千所足球特色学校,更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受制于薄弱的足球基础,各种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直接影响到足球教师队伍的组建。

  三、人才职业出路不畅影响青少年广泛参与的积极性。目前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规模有限,业余联赛组织乏力;教育系统与职业俱乐部间缺乏对接互通,专业运动员退役后缺乏相应工作保障,这些因素都为青少年足球发展带来了后顾之忧。

  再好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卓越的基层执行才能凸显改革效果。足球事业的振兴,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发展不仅需要举国体制和市场体制相结合,更需要社会各界自下而上的广泛动员,群策群力和通力配合,惟其如此,才能真正迎来波澜壮阔的新局面。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胡葆森代表提出如下建议:

  一、厘清分工,强化执行,营造阳光的校园足球文化。

  校园足球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足球人才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必须保证政策具有一定稳定性、长期性。借助“振兴足球”的春风,各级组织机构应明确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目的,吸取过去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的经验教训,剔除唯成绩论的功利主义毒素。

  1. 切实推进《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的各项部署,狠抓落实;体育、教育等相关部门尽快厘清在执行校园足球工作过程中的具体分工,密切配合,求同存异,尽快出台合乎实际的校园足球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2.各级教育机构应以足球改革为契机,深化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兴趣和天赋的培育,校级联赛尽量忽视名次,以免使足球教育落入应试和功利主义的窠臼。

  3.各级媒体及宣传机构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弘扬正气,强化导向,为校园足球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使青少年充分感受到足球运动的内在魅力和正能量。

  二、制定积极措施,发动社会力量,多渠道满足校园足球发展所需资源。

  依据《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未来三年国家拟建设2万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这一宏大的计划的经费来源目前尚未明确。青少年足球教育更面临场地等硬件设施的制约,唯有广泛拓展资源,才能保证足球教育的质量。

  胡葆森代表建议:1. 放松限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鼓励足球主题民间公募基金会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凝聚民间公益力量;2.各级政府应采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税务政策,以税务减免或折抵等形式引导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直接捐赠经费或校园教育硬件设施;3.随着足球职业联赛环境的日益进步,国家应从源头和制度上着手研究并推出合法化的足球博彩,并以该部分收入补贴青少年足球发展。

  三、真正贯通校园足球、新型足球学校、职业俱乐部、社会足球等培养途径,扩大足球基础,保障师资力量。

  立足未来,专业足球教练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校园足球发展的一大瓶颈。同时,与国外青少年足球发展过程中的丰富手段相比,中国足球的教育规划较为单一,在社会足球、社区教育等方面还存在空白。

  基于此,胡葆森代表建议:

  1. 支持并鼓励职业足球俱乐部与“校园足球”合作,加强双方人才的双向交流和平台的资源整合。利用和发挥俱乐部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普及和提高“校园足球”的水平,建立青少年足球培训的网点基地,形成完整的青少年足球培训体系。

  2.针对退役专业球员放宽教师资格证条件,吸纳专业人才进入教育体系。

  3.树立“购买社会服务”的意识,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然后由政府部门购买培训机构的社会服务,再分配到学校。

  4. 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与此同时,对培养出顶尖职业足球人才的各级学校进行及时奖励,以提高校园足球教育工作者的热情。

  四、唤起社会关注,力保足球少年的成才之路和专业球员的职业出路。

  一个合格的职业运动员无不经历多轮的选拔和淘汰,多渠道开发足球产业链,可以创造更多成才之路,并消除青少年的家庭阻力。

  1.促请中国足协与其会员协会协同合作,尽快建立多级、多层、多元的较为健全的竞赛体系,为青少年球员的发展和未来创造更多的机会、出路和选择,从而调动和保护他们及青少年参加足球训练和比赛的积极性。普及在校园,提高在业余俱乐部,是符合足球规律的振兴之道。

  2. 各级政府积极行动,组织号召国有、民营大中型企业建立职工足球队参加业余联赛,不仅可以借此普及群众基础,重建足球生态,更能有效解决退役球员的就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