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四川如何抢抓机遇,利用“左手丝路、右手长江”的枢纽优势,实现由内陆到开放前沿的大逆转,来自四川的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港口负责人以及国内知名专家对此进行了精彩的智慧激荡和探讨。
四川优势连接两大经济带
实现从内陆到开放前沿“大逆转”
记者:当前中国实施的两大国家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都与四川有关。四川的地理位置可谓“左手丝路,右手长江”,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有什么重要意义和特殊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商务厅厅长谢开华:长江经济带上,四川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个头”,不容忽视。纵观沿江的上海、江苏、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四川省的面积就占了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一,达48万平方公里。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意味着四川从过去的“西部内陆”,瞬间逆转为“开放前沿”,区位优势将大大增强,将迎来一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四川首先要转变内陆观念,牢记自身优势,勇于站上开放的舞台中心。向东,四川省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融入亚太经济圈;向西,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核心腹地,依托孟中印缅、中老泰和中越国际大通道,形成四川连接南亚和东南亚的对外开放捷径;向南,积极对接南向国际经济走廊沿线产业布局,拓展与东盟、印度、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或地区的经贸往来和外经合作,积极融入中国—东盟自贸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
跨省合作整体统筹错位竞争
合作大于竞争才能“串珠成线”
记者: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提出后,沿江11个省市均摩拳擦掌。从过去的经验来看,各地之间往往可能出现竞争大于合作的情况。如何才能真正实现跨省合作,让长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三个板块“串联成带”?有哪些瓶颈待解?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发改委主任唐利民:成都、泸州、重庆、武汉、南京、上海……这些城市犹如长江经济带上的一颗颗珍珠,只有用合作的丝线将其串联起来、科学发展,才能真正共同实现价值倍增。四川与长江经济带其他省市的合作,肯定是建立在产业和物流基础上的。各省市的重点产业各有优势,未来需要在国家整体统筹的层面错位竞争、避免产能过剩。
自2000年以来,长江经济带成为“产业西进”活动最突出的区域,经济要素向包括我省攀枝花、宜宾、泸州在内的沿江城市集聚的态势较为明显。产业转移是企业自主的市场行为,背后是四川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的优势,也是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四川带来的红利。但是,在当前国家提出不唯GDP论、环境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的背景下,四川不能不加选择地承接中东部产业梯度转移,而是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多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业升级的“一步到位”,避免产业转移带来污染转移。
辐射腹地不能只靠长江
综合交通走廊激活整个经济带
记者:除依托长江黄金航道外,四川及沿江各省市都提出了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并伴随海量的资金投入。如建设高铁、公路等,甚至比水运更便捷,这有什么深远影响?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发改委主任唐利民:长江经济带不能只靠长江,四川的规划是建立包括铁路、公路、航空等在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各种交通体系优势互补,彻底激活整个经济带。
2014年,四川省政府印发《贯彻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明确27个长江川境段及支流重大项目和22个(类)长江上游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项目,估算投资分别达555亿元和7407亿元,总规模近8000亿元。
长江干流总长度2688公里,但在四川境内的长度仅258公里。黄金水道在四川境内停留的空间太短,从宜宾往西,长江进入水流湍急的深山峡谷,通航能力有限。建设综合交通走廊,可以更好地发挥长江对于整个西部地区尤其是川滇黔三省腹地的带动作用。例如,泸州港的直接经济腹地包括成德绵经济带、川南经济区,间接经济腹地包括滇北、黔北以及陕甘藏青等几个西部省区的部分地区。通过“铁水公机”综合交通联运,可以推动长江中上游腹地开发,对四川构建长江经济带的西端增长极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下一主题:重构经济发展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