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作为盛隆电气集团(以下简称“盛隆电气”)董事长,65岁的谢元德带领公司走过了36个春秋。
1979年在湖北枣阳成立513联合公司开始创业,到1992年入驻武汉东湖高新区对产品升级换代,再到1999年盛隆电气正式进驻北京拉开了进军全国的序幕……如今盛隆电气已经成为年销售额约50亿元,拥有12个子公司,5家工厂,1个研究所,20多个分公司或办事处——提供输配电设备和系统及解决方案的全国性企业;同时也是一家产品远销斯里兰卡、肯尼亚、阿尔及利亚等30多个国家的跨国企业。
不过,在谢元德看来,尽管海外市场前景很大,但盛隆电气在海外市场的建设仍在路上,离世界级企业的奋斗目标还有一定距离。
“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开拓海外市场。”谢元德说,步入2015年,盛隆电气已经明确要将这一目标在稳健的理念下实施,未来会进一步加大在海外市场的投入。
国内产能过剩,那就“出海”
2015年,总部在武汉的盛隆电气新年首场董事会扩大会议,在一处很有意思的地方召开——2014年APEC会议会址北京怀柔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
估计不少人会认为盛隆电气“钱多任性”,到那里“烧钱耍阔”去了。但谢元德选择这个地方,却别有一番用意。
“既然已经明确要打造国家级、世界级企业,就应该以国际标准来衡量,我们选择雁栖湖开会,就是为了开眼界、长见识,增强国际化意识,培育全球化眼光。”谢元德对记者说,当然,这也释放出盛隆电气要在海外市场加快步伐的信号。
此时选择加大在海外市场的投入,盛隆电气有自己的判断法则。
“当前国内产能严重过剩,竞争激烈,很多电气企业日子都不好过。”谢元德分析说,尽管盛隆电气还在逆势增长,但海外市场确实是盛隆电气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这背后还有谢元德更长远的布局。
在有些欠发达国家,一方面它们的智能电网标准来源于英标或者欧标的超高国际化标准,另一方面它们的电网建设更多的是从零建起的局域小电网,相对来说更容易实现智能电网建设,且做成功了就是高标准的产品。
“在国外都能做成高标准的产品,总结成功经验也能复制到国内市场。”谢元德解释说,目前国家正在进行电网改革,要建超高压智能大电网,市场空间大。但由于中国幅员太过辽阔,电网改革并不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事,所以可以先“出海”再回国。
“而且,国家也在进一步号召中国企业走出去,我们就跟着国家的大战略走。”国际项目团队代表、盛隆电气广州公司总经理夏威说,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点提到“一带一路”战略,这涉及到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对盛隆电气来说是个好机会。
核心竞争力练了36年
事实上,早在8年前,盛隆电气就已经“出过一次海”了。
2007年,一些央企响应国家战略走出去,但敢于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并不多。谢元德也想走出去试试,但光凭自己的力量还不够。
谢元德决定“借船出海”——与央企捆绑一同走出去。那一年,盛隆电气通过与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马达加斯加完成了其在海外的第一单电力工程项目。此后,盛隆电气与中冶集团、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等多家央企,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
发展至今,盛隆电气已经不局限于与央企合作建设港口、马路、机场等大型基础设施,还通过直接与当地人沟通谈判,建设一些当地的工程,以占领央企没有涉足的更大的市场。夏威透露,目前盛隆电气正与阿尔及利亚能源部谈判一个项目。
很多人不理解,是什么让盛隆电气在海外市场的发展越来越好?
在谢元德看来,这与盛隆电气的五要素——品牌、资金、质量、成本、生产能力,有着紧密的联系。他说,这五要素的核心观点在于“高品质、低成本;大品牌、低售价”,这也是盛隆电气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使产品品质进一步提升,夏威透露,盛隆电气每年在研发和技术上的投入都成倍增长。除了自建的北京电气设备研究所,盛隆电气还与施耐德、ABB、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在技术上保持着紧密合作。
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盛隆电气还在降低成本上下足了功夫。
“我们说的降成本,并不是生产成本,而是‘面子工程’成本。”谢元德说,比如大幅降低办公场所、办公设备、交通工具等办公成本,那些与产品质量并无直接联系的非必要成本都要降。同时要把一线生产工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确保产品质量和交货工期,这才是企业的内功和核心竞争力。
有一个事实可佐证谢元德所言非虚:盛隆电气武汉总部所在的关东科技工业园高科大厦14楼办公地址便是租来的。
“这五要素,看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我们实际摸索了36年。”谢元德补充说,正是这五要素,在大部分同行企业愁订单、愁资金、愁工人、愁亏损的背景下,盛隆电气连续几年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也正是这五要素,使得盛隆电气在与国际品牌竞争中保持着“高质量、低成本”的核心竞争力。
把顾客需求融入技术研发中
以谢元德为代表的盛隆人,还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培养海外市场对盛隆电气产品的品牌忠诚度。
“若想在海外市场长期立足,仅仅卖产品还不够,还要从做产品向做服务转变。”夏威说,就是说不仅要提供产品,还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再加上差异化、人性化的服务。
2014年,盛隆电气承接了斯里兰卡国防大学教学医院项目。由于该地区经常会出现一秒钟或半秒钟的停电状况,盛隆电气专门为该医院提供差异化服务,从智能化用电着手,提供检测、报警、监控等整套系统化解决方案。
为了拿到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和科伦坡南港项目,盛隆电气可谓在人性化方面下足了功夫:考虑到当地人手掌比较宽大,在制造配电柜时,专门将门把手加长了5厘米,方便当地工人在使用时能够用力,并能供两个人同时使用;在中国配电柜等设备通常喷涂成白色,为适应当地人的审美则专门涂成了酡灰色;为了让设备标识更易懂,盛隆电气还专门请教当地人,让标识更有斯里兰卡的风格……
“做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增加多少成本,但改进后整个操作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夏威表示,因为好操作,感觉也很方便、很人性化,人们就会口口相传,慢慢就成了口碑和品牌,市场也是这样做出来的。
“说到底,从做产品到做服务就是怎样通过产品和服务把客户的需求满足好。”夏威说。
不单如此,谢元德还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将顾客需求转化到产品上,新进入的员工要经历盛隆电气“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三个阶段:先进入生产车间熟悉产品,再随着产品到海外市场做服务,了解客户需求,最后将顾客的需求融入到技术研发工作中。
“研发跟市场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这样走了一圈,才知道什么是市场,什么是用户。”谢元德说。
人才、人才,还是人才
在盛隆电气海外市场的长期规划目标里,有这样一个场景:某一天,盛隆电气在海外市场的占有率能像在武汉一样——达到50%,5公里以内就能看到盛隆电气的产品。显然,实现这样的蓝图,盛隆电气还需付出更大努力。谢元德坦言,海外市场的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他最担心的便是人才的培养。他认为,盛隆电气要成为世界级的企业,还要在培养和吸引人才上下功夫,“打开海外市场首先要培养敢于和外国总统对话、打交道的高端专家型人才。”
“一切都需要人才来支撑。”夏威认为,一方面,好的产品和服务需要优秀的销售人才推广出去,客户需求也需要优秀的销售人才充分挖掘;另一方面,融入客户需求的好产品也需要优秀团队研发出来。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仍是盛隆电气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谢元德表示,盛隆电气需要的是——人才、人才、还是人才。
正因如此,盛隆电气还欲加强“盛隆大学”建设,大量吸收高中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海归,甚至是外交官这样的人才,并逐级进行培养,充实盛隆电气的人才生力军。
不过,在夏威看来,一方面自己要培养人才,另一方面也要借鉴ABB、施耐德、西门子等国际化企业的经验——人才本土化,即要广泛吸收当地人加入到盛隆电气中来,这样海外市场才能做得更加深入。
“当然,一切都不能急于求成,也许在海外市场的发展上还会出现新的问题。”谢元德谨慎地说,加大海外市场的投入并不是越快越好,一切要顺其自然。
上一主题:品牌管理与营销管理的主从关系
下一主题:攀上星巴克 康师傅喝着咖啡战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