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创新路上 出彩青春
[发布时间:2015-04-08 08:50:00 点击率:]

   日前,在第八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鞍钢《热轧极薄带钢的稳定轧制技术》获得了金奖,作为这一金奖的创造者,对于今年38岁的鞍钢鲅鱼圈钢铁分公司热轧部工程师于斌来说,这只不过是于斌科技创新道路上的众多成果中的一个。于斌,这位毕业于燕山大学机械设计与理论专业的博士研究生,自打2008年来到鞍钢鲅鱼圈钢铁分公司的7年间,用他的科技创新成就了属于他的创新之路。

  7年间,于斌主持完成30多项科研项目和现场技术攻关,解决了多项影响现场生产和产品质量的疑难问题。科研成果获得国际、省、市、集团级奖项20多项,授权国家专利和认定集团专有技术29项,在国家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9篇,累计为公司创效5700多万元,并以出色的工作业绩多次被评为鲅鱼圈分公司青年创新人才、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创新让我快乐

  

  在于斌的世界里,创新是一种常态,创新让于斌的世界里充满了快乐。2008年8月,于斌在燕山大学获得轧钢专业博士学位后来到鞍钢股份鲅鱼圈钢铁分公司热轧部,负责板形工艺控制、技术质量改进和新产品开发等工作。

  近年来,面对钢铁行业“寒冬”的严峻考验,国内各钢厂积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力争以优质高价的产品占领国内外市场,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样,鞍钢股份鲅鱼圈钢铁分公司热轧部将1580热连轧线板形控制作为重要质量指标技术进行攻关。作为板形工艺负责人,于斌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

  记者:将1580热连轧线板形控制进行质量指标技术攻关,将面临的是怎样的一个技术难题?

  于斌:这一产品由于产品结构复杂,多以薄规格为主,板形在线生产控制难度大,且在线板形与离线板形之间存在一定差别,是1580线一个比较突出的质量问题。为攻克这道难关,我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时间查阅资料和现场试验,将可能引起在线与离线板形不同的影响因素逐一进行排查,最终确定了影响板型控制的主要原因。找到原因后,我们立足现有条件,开发了新的工艺来解决技术问题,满足产品质量要求。

  记者:那么1580线在你的创新下实现了怎样的转变?

  于斌:1580线目前的轧制产品涉及437个板形层、5400多个不同钢种规格,每个层别都要理论计算、制定目标,并进行试验应用,跟踪评价带钢实际板形。我在读研究生期间主研的板形控制技术在这次创新攻关中派上了用场。经过连续半年的工作,我开发了适合1580热连轧线的板形目标曲线,实现了全规格产品基于目标的板形自动闭环控制,带钢板形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仅Q235B 2.5×1010毫米带钢平直度由原来平均的72I降低到6I,板形不良封锁率由原来平均每月的9.97%直线下降为0.3%,板形异议率大大降低,并实现了专用材集中轧制,冷轧材同宽轧制公里数最大达到75.78公里,超出同宽30公里的规程限制,大大提高了热装率,直接为鞍钢创效800多万元。在技术攻关过程中,我和我的同事们获得国家专利授权6项,认定专有技术7项,这一研究成果获得2010年鞍钢专有技术一等奖。

  

  创新让我出彩

  

  在于斌的眼中,7年间2000多个日日夜夜,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于斌在创新路上找到了快乐的同时,也实现了自我价值。在看到成果的同时,于斌也深深体会到,技术创新是一个不断进取和积累的动态过程。每一项技术创新,都要经过不断地研究-试验-改进-再试验的循环过程。作为技术人员,于斌认为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和承担责任的勇气搞创新,要通过实践反复进行探索,坚持不懈,直至取得成功。

  在2014年11月份第八届国际发明展览会上,鞍钢《热轧极薄带钢的稳定轧制技术》获得了金奖。成果创造者、鞍钢股份鲅鱼圈分公司热轧部技术质量室高级工程师于斌说:“荣誉属于我们整个技术团队。成果不仅是我们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历练,更是未来大家继续创新创效的动力。”

  记者:获得第八届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对于你和你的团队来说,这一荣誉的取得意味着什么?

  于斌:金奖的获得,只能让我们更加意气风发地走在创新之路上,我们将用持续技术攻关为提升企业产品竞争力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记者:这次获得金奖的技术创新在当时经历了怎样的创新过程?

  于斌:鞍钢鲅鱼圈钢铁分公司1580生产线是鞍钢自主研发的第三条热连轧生产线。由于多种原因,投产后,该产线带钢薄材轧制不稳定,制约了薄材生产。面对工艺挑战,我们认为只有在观念上大胆突破,在技术上因地制宜改进和完善,才能使轧制控制水平达到理想效果。我们技术团队在薄材生产过程中发现,厚度控制系统在改善带钢厚度的同时,也会造成轧机机架压下的调整量过大过快,这影响了薄材轧制稳定性,甚至会造成厚度控制偏差大、断带卡钢等严重事故。为此,我们把“有效优化厚度控制系统”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那段时间,于斌和他的团队成员们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翻阅资料和现场试验上。无数个昼夜过去了,花尽心思整理出的技术方案,最终却因为与一项技术指标发生冲突和现场工况制约,而陷入了僵局。“问题究竟出在哪?”他们夜不能寐,眉头紧锁。“大不了从头再来。”大家没有气馁,把之前的技术方案全盘推翻,重新收集数据、调整思路。

  在不断的试验和摸索中,于斌团队发现,由于最初精轧全机架设计采用的是厚度补偿技术,但实际中却是下游机架带钢速度快,补偿不理想,带钢尾部轧制稳定性的控制与设计参数匹配效果不佳。对此,他们重新对带钢厚度小于2.0毫米涉及216个模型层别的轧机压下响应速度、带钢轧制速度和厚度补偿控制时间等参数进行推算,每个层别都根据实际生产情况一一制定参数。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试验过程中,于斌团队通过对技术参数不断调整,终于总结出了一套与实际生产相匹配的生产方法——根据厚度控制系统的功能特点合理设计组合参数,使各项控制功能在热连轧机中顺畅切换,热轧极薄带钢轧制稳定性大大增强,极薄带钢月产最高达5万吨。

  2010-2014年期间,于斌多项科技成果获得奖励,包括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辽宁省和鞍山市自然科学成果一等奖、辽宁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鞍钢重大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鞍钢技术改进及重大合理化建议一等奖、鞍钢优秀专有技术一等奖、鞍钢“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鞍钢股份鲅鱼圈分公司“青年创新创效活动”一等奖等各级科技奖项2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