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芦山重建:走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路
[发布时间:2015-04-22 09:02:01 点击率:]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 翟琨  

  “4·20”芦山强烈地震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遇到的第一次重大自然灾害。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芦山地震灾后重建探索“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新路子。两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作为责任主体,领导指挥整个灾后重建工作;灾区市县作为执行主体,具体落实重建工作,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联动,合力推动重建工作的格局。国务院批复的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要求建立“雅安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基本目标就是在自然灾害多发、生态资源丰富、区域经济较落后的地方,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融合试验区以生态为特色、文化为内涵、旅游为载体,构建保护与利用融合、空间融合、项目融合和产品融合四大机制,推进区域生态、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机交融,建设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地,为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促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创新典范。

  在雅安建立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既是雅安独特生态资源与厚重文化底蕴的充分挖掘,也是绿色重建、生态重建的重要表达载体。雅安作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不仅是探索生态、文化、旅游三者相互融合新的发展方式,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先试,提供可资全国借鉴的“雅安范本”,而且,更是为人类在经历大灾大难之后如何从生态修复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独具中国特色的灾后恢复重建的“雅安创造”,为人类灾后重建寻找一条认识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永续发展的新路子。从这个意义上讲,雅安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不仅具有雅安实践价值,能为雅安人民群众谋福祉,更具有国家战略和世界文化意义。  

  一、永续发展: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  

  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本准绳,文化传承、创意无限是延续华夏文明的精神使命,智慧旅游、文明出行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桥梁纽带,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积极推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有利于由输血到造血转变,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可持续发展。在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特殊背景下,中央首次实行灾后重建以地方政府为决策、实施和责任主体的“地方负责制”。这样的决定迫使灾区不得不思考,如何通过灾后重建,快速实现由输血到造血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芦山地震灾区大多属于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经济资源主要集中在自然生态资源和特色文化资源方面,发展旅游业的优势突出、潜力巨大,对综合带动生态农牧业、文化产业、民族手工业、医药保健业和其他服务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围绕发展旅游业大力推进文化、生态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灾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发挥产业综合带动作用、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推动发展方式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形成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有利于由维稳到治理转变,促进开放交流,长治久安。雅安位于四川盆地西缘,东靠成都、西连甘孜、南界凉山、北接阿坝,素有“川西咽喉”“西藏门户”“民族走廊”之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其社会稳定对整个藏区乃至全国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在芦山地震灾区推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能借助生态的共享平台、文化的互鉴平台、旅游的交流平台,极大推动该区域与其它地区的文化交流融合与理解尊重,有力促进该区域的先进文化传播、思想观念更新、文明素质提高,增强人们的国家意识和公民意识、提高对共有文化和国家的认同,推进社会开放、增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有效减少和消除不稳定因素,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为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发挥重要的稳定器作用。

  有利于由守业到创业转变,促进就业增收,民生改善。芦山地震前,雅安市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群众参与现代产业发展程度低、增收渠道单一。旅游产业被公认为富民产业,对改善民生、富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灾后重建将旅游业与特色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交通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有机结合,形成多领域、多行业的互动融合发展,能有力地促进当地居民就业、增加经济收入、丰富文化生活、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基础民生。尤其是以旅游业为主导的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可吸收各年龄段劳动力以多种方式自由地广泛参与,行业门槛低、投入见效快、经济效益好,同时可有力促进群众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对带动就业增收、改善民生作用十分明显。

  有利于由掠夺到保护转变,促进科学利用,生态建设。雅安是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灾后重建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提供生态产品任务艰巨。为此,中央在划拨的460亿元重建资金中,专门辟出150亿元作为生态修复、地质灾害防治和产业发展专项支持资金。推动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经济发展有机结合,有利于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优势,促进生态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良性互动,提高生态资源综合利用率,更好地发挥生态建设综合效益,逐渐改变以往“杀鸡取卵”式的资源开发模式、减少和避免建设性破坏,实现由被动“生态保护”向主动“生态建设”转变,确保灾区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及其自我恢复和调节能力,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利于由传承到创新转变,促进空间拓展,文化发展。芦山地震灾区是汉文化与藏彝民族文化相生相融之地,地域特色鲜明的大熊猫文化、茶文化、“三雅”民俗文化与历史底蕴深厚的富林文化、汉文化、民族文化、长征文化交相辉映。借助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平台,能有效地传播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历史和民族文化知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和新知识,对引导旅游地文化发展产生潜移默化作用和积极推动作用。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依托该区域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积极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发展创新,对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向中外游客展示雅安文化特色和中国特色的灾后重建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绿三角发展模式: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趋势下,产业融合已经成为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和组织形式,对促进传统产业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等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芦山地震灾后重建中,四川省在中央统筹指导下,创造性地提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概念,其实质就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试验区的建设使地震灾区在产业融合机制、融合发展路径等方面先行先试,在自然灾害多发、生态资源丰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雅安推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可以总结为“绿三角发展模式”,即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特色、旅游为主线、融合发展为核心,推进区域发展、富民增收和长治久安。通过利用现有资源、防止闲置浪费来盘活存量,通过融合互补叠加、促进经济增长来做大增量,促使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带来的效应大于其简单的叠加。用公式表示为:文化、生态、旅游1+1+1>3,1+1+1=3+△x,△x就是增量,增量部分就是融合发展带来的各种放大效应,如资源聚合效应、发展辐射效应、品牌宣传效应、样例激活效应等,最终实现生态、经济、民生、社会和谐稳定的综合发展。

  从时代背景来看,“绿三角发展模式”植根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需求,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着力防风险补短板增后劲的新动力;植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大局,是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资源观、整体观、发展观的新探索;植根于探索人类灾后重建新路径的现实要求,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人类灾后恢复重建的新路径;植根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新方略。

  从系统构成来看,“绿三角发展模式”是一个以融合发展为圆心的“发展同心圆”。稳定和发展是芦山地震灾区区域发展的两大主题。从长远来看、从治本来看、从全局来看,地震灾区和民族地区的稳定,核心是民心问题,而民心问题是民生问题、是增收的问题、是发展产业的问题,群众要增收致富才能稳定。“绿三角发展模式”通过生态保护促进绿色发展,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发展,通过旅游富民促进经济发展,最终形成一个以融合发展为圆心,第二圈为民生,第三圈为稳定,第四圈为社会和谐发展,第五圈为区域长治久安的“发展同心圆”。  

  三、有机交融: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通过建立保护与利用融合、空间融合、项目融合和产品融合四大机制,推进区域生态、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机交融,建设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地,为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和促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供创新典范。

  保护与利用融合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灾区积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推进各项生态工程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深入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积极争取生态补偿政策。在文化发展方面,通过不断加强对自然、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挖掘雅安熊猫文化、茶及茶马古道文化、汉代文化、藏羌彝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川西农耕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对这些文化资源加以整理开发与运用,开发一批特色文化景区景点,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体系,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建设文化旅游精品。

  空间融合机制。芦山地震灾区在重建过程中,积极将国家试验区尽量辐射到周边区域,通过空间融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联动、共同发展。2015年3月,雅安召开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区域合作圆桌会议,来自成都、攀枝花、乐山、雅安、眉山、阿坝、甘孜、凉山8个市州的代表签署了《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试验区旅游合作联盟框架协议》,并就构建区域旅游合作联盟,共同推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达成基本共识。8个市州有效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和产业要素,共同推进区域旅游业合作和实现跨越发展,加快建成国家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无障碍旅游示范区和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休闲目的地。通过空间融合,8市州按照“保护生态、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统筹协调、共同推进”的原则,实现优势资源共享,统筹机制共建,企业主体共铸,市场产品共创,发展平台共搭,特色品牌共彰,专业人才共用,合作利益共赢,在实现区域旅游业整体利益和长远目标的同时,兼顾各市州在不同旅游业发展阶段的局部利益和具体目标,统筹区域合作发展节奏和时序,为各个市州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项目融合机制。项目是发展的载体,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通过项目来挖掘整合公共文化、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资源,实现生态文化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最终实现全域融合、全程融合、全面融合、全新融合。“大熊猫家园”、“茶马古道”、“美丽芦山乡村”、“西蜀雅雨”、“西康古镇”等六大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项目,统筹了灾区生态、文化、国土、城乡建设、交通、农业、林业等多种要素,以“旅居一体”为理念,形成山、茶、田、林、庄交相互融的田园新居景象,打造集“休闲游乐、观光度假、品茗养生、参与体验”为一体,“景、城、村、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乡村旅游度假区,实现了生态产业、生活方式与旅游业的共同发展。

  产品融合机制。随着灾后重建的推进,雅安市突出灾区气候适宜、自然环境优良的生态优势,强化对区域内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用国际化生态文化理念创新开发利用区域内优良的空气、水质、负离子及绿色环境等生态优势,开发生态度假、避暑养生、户外运动等高品质多样化综合性休闲度假产品。这些产品以休闲街区、特色村镇、旅游度假区为载体,集康体、养生、运动、娱乐、体验为一体,大大提升了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设计的人性化、科学化水平,满足广大群众个性化旅游需求。

  “户户安居有业、民生保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生态文明进步、同步奔康致富”,是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重建中,灾区充分利用灾后恢复重建所带来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历史契机,重点依托和深度挖掘生态资源,以打造优美绿色低碳的宜居环境为理念,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动力,不断推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实现经济社会的整体性跨越发展,正逐步探索出一条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资源能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人类灾后恢复重建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