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长征路线申遗,讲好中国故事的“大生意”
[发布时间:2015-05-08 08:53:24 点击率:]

   今年是红军长征入川80周年,日前在四川泸州叙永举行的“红军长征过泸州80周年”研讨会上,“长征路线申遗”再次成为最热话题。有网友“维扬卧龙”提出质疑,认为申遗其实是“生意”,劳民伤财。细读其文,主要观点有三:一是申遗经费要花千亿万亿,二是发展旅游尤其是红色旅游很不靠谱,三是申遗的目的都是为了收钱。

  

  申遗的钱花在什么地方?

  

  在我国目前已申遗成功的项目中,确实存在投入过高、管理不善等问题。2010年有媒体报道“中国丹霞”申遗牵头的新宁县,为申遗花费4亿多元。大概网友“维扬卧龙”据此测算,长征路线跨越11个省,估计得花上亿,甚至随后的建设恐怕得要百亿甚至千亿万亿。其实,真正意义上的申遗花费并没有这么高。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申遗的主要流程,是由当地政府机关提出符合要求候选地推荐名单,然后文化遗产候选国际文化纪念物与历史场所委员会和自然地遗产候选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要组织专家开展现场调查并形成报告,接着由世界遗产委员会判断、登记、推荐并审议,如通过则正式登记。全部的费用主要包括必要的公务开支和专家论证咨询。媒体报道的某些申遗项目花费过高,其实主要开销是用在了拆除违章建筑、搬迁居民、修整道路和恢复古建上。有人曾做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申遗的巨额开支是在“还债”,是弥补历史欠账。我国很多名胜古迹早已被破坏,不花大钱恢复,连参评的资格都没有。即便不参加申遗,保护修复文物也是应尽之责,难道任由中华民族的文明记忆在历史长河中消失殆尽吗?

  “长征路线申遗”的准备工作主要是对长征路线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长征遗迹的损毁、破旧、老化情况进行统计,对已遭损害的文物和遗址进行保护修复。这些工作必然需要资金投入,即便不申遗,这也是我们应做的工作。再加上“长征路线申遗”属于线性文化遗产,这种遗产的特点在于它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前期花费与那些名胜古迹修复和自然遗产保护不可同日而语,百亿甚至千亿万亿更是无从谈起。至于那些申遗过程中出现的“重商业轻文物、先开发后保护”等问题,这并不是申遗这项工作本身带来的,而是部分地方政府的管理不善造成的。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打开窗户,新鲜空气会进来,苍蝇也会飞进来。”改革开放如此,申遗亦如此。

  

  红色旅游的意义何在?

  

  网友“维扬卧龙”认为,旅游经济是最为不能抗风险最容易受到冲击的行业,开展红色旅游就是贩卖长征精神。先说旅游经济。众所周知,旅游产业是推动经济转型、结构调整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国务院在2014年8月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就业、增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型的“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旅游业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2014年达到11%,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应该是最有优势、最富潜力的产业,不知“最为不能抗风险最容易受到冲击”一说根据从何而来。

  再说红色旅游。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远征,在整整两年时间里,中国工农红军跨越中国15个省,转战地域面积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国土面积都大,长征途径区域留下富集的文化遗产资源。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红色旅游吸引人们的,并不是优美的环境、宏伟的场馆,而是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动人心魄的战斗故事、英勇无畏的精神典范和永不磨灭的革命信念。不知“贩卖长征”“精神垃圾”一说又是从何而来。

  

  申遗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网友“维扬卧龙”认为,申遗就是为了“养联合国教科文总部那帮洋大人”,为了“涨门票涨身价来圈钱”。其实,“长征路线申遗”的目的主要是三个。一是保护、修复和传承区域内的各类文化遗产。二是以申遗为载体,在长征沿线加快实施交通、水利、扶贫、社会建设和文化旅游、基层政权等六大工程,加大对外开放。三是用世界遗产的语言来表达长征的价值,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李后强教授认为,长征精神、长征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优质文化资源,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和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征是突破了国度、阶级和政治界线的人类精神的丰碑,其给予人类的精神财富是走向理想所必需的永不磨灭的信念。申遗无疑是对长征路线和长征精神最好的宣传,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最好的解读形式。

  给“维扬卧龙”先生分享一个小故事。1959年,埃及政府修建阿斯旺大坝,尼罗河谷里包括阿布辛贝神殿在内的珍贵古迹面临灭顶之灾。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努比亚行动计划”,阿布辛贝神殿和菲莱神殿等古迹被仔细分解运到高地得以保存。随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起草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协定,并于1972年倡导并缔结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我们是不是该给“洋大人”点个赞?

  最后想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6年了,在如此市场经济大潮下,竟然还有人视“生意”为洪水猛兽?好吧,若硬说申遗就是生意,嘿嘿,那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大生意”,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