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江南造船倾心打造“大国工匠”
[发布时间:2015-07-12 11:14:48 点击率:]

 百年名企江南造船公司志在造船亦造“人”。曾为中国船舶工业输送了大量“工匠”的江南造船(集团)责任有限公司,目前拥有一线工人9000余人,其中中级工、高级工以上的比例达到40.4%,但这仍不能满足该公司长远的战略发展需求。为此,江南造船也一直在探索新时期船舶产业工人的培养之道,为我国船舶工业打造技术人才队伍摸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 国川  

  “正在经历转型升级的‘中国制造’,眼下最缺乏的是熟练的、有技术的工人,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缺工匠。”不久前,央视的节目《问计中国制造》直戳“中国制造”的痛处。

  中国作为造船大国,要向造船强国迈进,需要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曾为中国船舶工业输送了大量“工匠”的江南造船(集团)责任有限公司,目前拥有一线工人9000余人,其中中级工、高级工以上的比例达到40.4%,但这仍不能满足该公司长远的战略发展需求。为此,江南造船也一直在探索新时期船舶产业工人的培养之道,为我国船舶工业打造技术人才队伍摸索出一条可行之路。

  校企一体 对口培养技术工人

  离江南造船的生产车间不远,就是江南技校教育培训中心的实训基地。一批20岁上下的年轻人,在这里实操焊接技术。毕业后,他们中的近90%会到上海的船企工作。

  “江南技校建校60多年,办学目标就是为船企提供生产后备军。”江南技校校长、江南造船人力资源部副部长殷先海说。从殷先海一人担两职可以看出,江南技校保持了“校企合一”的传统。然而,实际上,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许多企业的职业技校已从企业中脱离。

  “现在看来,当时技校不离开企业是对的。”殷先海说,没有谁比船企更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江南造船建立了基于“厂中校”的现代学徒制。江南技校的很多老师,都是生产一线有经验的技术能手。“这些能工巧匠也非常乐于培养接班人。”殷先海说。企业参与技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可以帮助学校编写更加符合企业特点的教材,有利于学校课程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的理论知识后,第三年入厂实习,被安排在生产一线工作。在此期间,江南造船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培养,督促学生尽快获得上岗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做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学生毕业后可立即上岗。

  同许多职业技校处境相似,江南技校的生源质量也参差不齐,但经过3年有针对性的培养,从江南技校毕业的技术工人非常受船企的欢迎,江南技校今年的招生计划也扩充为1000人。

  江南技校的技术竞赛氛围十分浓厚。该校曾多次代表江南造船、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上海市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且成绩不俗。就在今年4月,江南造船的焊工、从江南技校毕业的陈国淦,在捷克被评为“LINDE金杯”国际焊接大赛熔化极混合气体保护焊的第一名。他是企业和技校联合培养出来的技术工人的典型代表。

  创新载体 建立多层次培训体系

  江南造船不断完善机制,建立了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对新进人员,该公司会针对劳务工、直控工、大学生等各类型人员培训需求的差异,实行相应的培训计划。对在职的生产技术工人,江南造船每年进行培训需求调研,了解培训侧重点和实际需求,然后有计划、有目的、按岗位开设技能等级培训班,主体工种每年开班,冷门工种2~3年滚动开班,实现了工种全覆盖。

  江南造船现有的师徒帮带机制,也迅速提升了青年人才的技能水平。目前,江南造船共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上海市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上海市首席技师项目资助人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技能工人5人,全国技术能手6人,中船集团技术能手10人。该公司充分利用这些工作室和人员帮助年轻人提高技能。

  此外,江南造船还制定了一系列针对高新产品生产人员的培养储备计划。如《2D建造人员培训计划》《DQ建造人员培训计划》《DC建造人员培训计划》等,对不同岗位技术人员安排了特定的培训内容。

  完善机制 构建成长平台

  江南造船充分发挥人才的专业技能优势,建立了多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以一至两名首席技师为核心,带领一支中青年技术骨干队伍,自主开展系列技术研究、课题攻关、研讨交流、讲座及培训活动,在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人,锻炼人。

  2014年10月,该公司总装部焊接技师陈田才提出某型船主基准平台焊接变形控制难的问题,希望技能大师工作室提供技术支持,将主基准平台焊接变形降到最小程度。得知这一信息后,技能大师工作室焊接小组将其列为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利用休息时间对现场进行勘察,经过充分分析和激烈的辩论,终于找出了导致焊接变形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方案。该解决方案被采用后,得到了领导、同事的一致好评。在解决公司技术难题的过程中,一大批年轻的创新技术人才也通过课题攻关和研讨交流不断成长,从而独当一面,在公司各个技能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这些高技能人才的带领下,江南造船开展了众多技术创新、技术攻关、技能传承、合理化建议等活动,极大促进了公司生产任务的完成。这些高技能人才的脱颖而出,也极大激励了一线工人。主动学技能、考职业资格证书已在一线工人中蔚然成风。

  近几年,江南造船开展“区域化管理、专业化调试、规程化作业”的三化工作,其中“规程化作业”是指将核心产品的关键工艺编制成标准化作业规程,然后与该项目的主要施工人员签订履约协议,要求相关履约人严格按照规程作业,并对其作业结果进行考核与奖励。“通过开展这些项目,培养锻炼了技能人才队伍,带动了一批生产技术骨干的成长。”江南造船人力资源部培训负责人说。

  江南造船的技能比武氛围十分浓厚。该公司鼓励广大青年技术骨干积极参与技术比武和竞赛活动,并制定了相关激励措施。该公司明确规定,中级工选手在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可直接晋升技能等级;获奖选手除得到荣誉和奖励外,在公司其他职薪级晋升和评优办法中得到加分。通过这些措施,“学习知识、钻研技术、提高技能、不断创新”的良好氛围在公司中逐步形成。各参赛选手在技能比武的舞台上尽情展示技术才能,“比、学、赶、超”,形成良性竞争。此外,江南造船还把职工技能与岗位竞聘、工资晋级、职称评定、评先选优等挂钩,建立培养、考评、使用、待遇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形成学习-激励-再学习-再激励的良性循环,促使近几年公司青年员工技能水平显著提升,后备人才不断涌现,为企业的发展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让百年老企业焕发出新的青春与活力。

  相关链接

  江南造船

  历经150年风雨沧桑

  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新型导弹驱逐舰、第一代航天远洋测量船……它们共同的“娘家”——江南造船日前迎来150岁生日。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所属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军工造船企业。它创建于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历经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船坞、海军江南造船所、江南造船厂。1996年改制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865年6月3日,江南造船的前身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上海黄浦江畔创立。它集军事工业、科学研究、船舶工业为一体,是中国第一家大型民族工业企业。它的创立,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中国民族工业、军事工业、军工技术体系皆由此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