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新华社记者 熊琳
10月14日公布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导思想当中,明确提出了“医药分开”。如何解决“以药补医”制度这一直接导致百姓“看病贵”的问题在《征求意见稿》中给予了明确的答复。然而,医药如何分开、分到何种程度,《征求意见稿》中并没有详细说明。对此,一些专家认为,公立医院对于药品收入的严重依赖,造成了“医药难分家”的困境。
经济利益
医药难分开的根源
“‘以药补医’制度设立的初衷是好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主任刘国祥教授向记者表示,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政府财政投入有限,为了弥补拨款不足,同时提高医疗机构的积极性,更多更好地向社会提供服务,出台了医疗机构可以对药品进行加价的规定。
“但是这项出发点良好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渐渐变了味,成为被医院、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销商充分利用的政策。”刘国祥说。
卫生部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曾就药品经营对于医疗机构的经济行为的影响等问题做过系统深入的研究。“医药分开”一直是医疗行业内部的热点之一,政府也制定了很多相关政策促使医药分开,一些城市甚至进行了试点改革,但是执行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源,主要原因在于药品收入在医疗机构整体收入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比重,经济利益造成了医疗机构对于药品收入产生严重依赖。
刘国祥教授介绍,医院的收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药品收入、医生的医疗服务收入以及各种检查收入。而目前我国医生的医疗服务收入费用较低,药品的收入却占据了整个收入比重的近五成。在经济上如此严重的依赖,医药分开的难度可想而知。
细算经济账
“医药分开”难在何处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对公立医疗机构采取加价率的管制措施,允许其在进价基础上加价15%销售药品。如此一来,公立医疗机构自然倾向采购价格偏贵的药品。
对此,刘国祥教授给记者算了一笔详细的经济账。举例而言,一个年收入在1亿元的医院,药品收入如果按40%来计算,那么药品的收入接近4000万元。按政府允许的加价率15%来说,医疗机构药品纯收入为600万元左右。这个数字意味着医疗机构想要获得600万元的收入,就必须购买4000万元的药品。
由于便宜的药品进价低,加价率也低,所以造成了现在的医疗机构倾向于高价药、大处方。甚至一种疾病要开多种成分相近的处方。一位在医院就诊的患者向记者介绍,他曾经因为结膜炎到一个三级公立医院就诊。医生在进行了各种检查之后,开出了3种价格在30元左右但成分基本相同的眼药水。
不仅如此,针剂类药品要想进入医院还要进行层层“把关”。一位多年从事药品行业的经销商向记者介绍,一些药品经过层层加价之后,价格“扶摇直上”,出厂价只有百余元的药物到患者手中甚至达到了近千元。如此巨额的差价最后还是患者买单。
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副院长吴群红表示:“我国长期以来,医疗的技术价值并没有在价格上得到体现,医生提供的医疗服务价格的失调导致服务质量的低下。如此一来,微薄的收入促使一些医生选择给患者开具高价药。”
医药分开
政府投入至关重要
“医药分开”制度意图通过切断医生、医院与药品销售商之间存在的利益链条,最终达到降低患者药费负担的目的。然而,这项制度的具体实施的确还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并且,对于“医药分开”这项制度,如何分,分到哪种程度,这次的《征求意见稿》中并没有提及。
“目前的《征求意见稿》只是提供一个初步的框架,还需要具体的配套措施。”对此,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副院长樊立华向记者表示,医药分开之后,政府对医院的投入将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基层医院,特别是农村的乡镇卫生院,药品收入比重要占到70%以上,三级医疗机构2005年以前药品收入比重占到50%以上,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40%到45%之间。”樊立华说。
樊立华认为,在基层医院,离开药品收入,医院根本无法生存的。因此,“医药分开”之后,政府对于基层医院的投入对其生存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政府投入不到位的情况下,医药分开将有可能造成其他费用的提高。
一些医院自身也在努力,力图降低药品的价格。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大桥分院主治医师闫仁成告诉记者,通过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挤掉药价中存在的水分,医院通过薄利多销最终也能够实现收支平衡甚至可以盈利。但从长远来看,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将是减轻群众药费负担的重要途径。
上一主题:百米井下学精细管理
下一主题:跨国制药巨头改变在华投资单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