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郑晓峰:敢想敢做 才有所作为
[发布时间:2007-12-21 00:00:00 点击率:]

  25%的股份卖了3个亿!月初,亚洲最大的饮料企业——麒麟麦酒株式会社出资3.0518亿人民币以溢价12倍的价格参股杭州千岛湖啤酒有限公司25%的股份。

  近几年来,千岛湖啤酒以年增长率30%以上的高速度快速崛起,是业内公认的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性最好的啤酒企业之一。作为浙江最后一个尚未合资、上规模的本土啤酒品牌,千岛湖曾收到来自世界各大啤酒生产商的橄榄枝。千岛湖啤酒的董事长郑晓峰表示,选择麒麟啤酒,最主要的原因是双方理念相近,都是要生产最好的啤酒,要“追求品质,不计成本”。

  

  胆魄

  “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千岛湖啤酒在成立的十几年里都是默默无闻的,并一度亏损。1998年,千岛湖啤酒突然就出现了质的飞跃,从品质到品牌形象,从生产能力到销售额,都让人耳目一新——这一年,千岛湖啤酒进行了改制,临危受命的郑晓峰一上任,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很多人眼中,郑晓峰是个冒险家——他的魄力之大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上任后首先想到的就是改变产品的定位。在当时,高端啤酒市场是国际知名品牌的天下,可他却要做“鸡蛋碰石头”的事情,做了一件当时很多国内知名啤酒企业都不敢想的事情。“千岛湖啤酒交通不便,要拼低端市场,我们的成本根本就没法跟他们拼。可是,我们有千岛湖这么好的水资源,为什么不生产高端啤酒?”产品的定位改变,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更需要先进的机器,还需要开拓全新的市场。这些很多人眼中的难题,郑晓峰都没有放在眼里。“那时候年轻,觉得没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觉得只要努力,天上的星星也能摘下来。”

  抱着“事在人为”的信念,他开始一步步实施自己的大胆想法。他甚至在资金状况不理想的情况下,先后投资了3亿元进行技术改造。“我们建新厂的时候,真的是没钱,之前还贷款600万元过年。有人说我建的简直就是空中楼阁,可是我当时就把两种可能性都跟董事会分析了。一就是新厂建好,我们的竞争力提升,发展也有了后劲;二就是到中途就支持不下去,变得一无所有。”

  郑晓峰的敢想敢为,为他自己创造了机会,也为千岛湖啤酒开拓了新天地。连续8年30%以上的增长率,创造了中国啤酒业的一个神话。我总觉得他的“敢想敢为”不仅与他的胆魄有关,与他的心态也不无关系。看得出来,他是一个直爽的人,笑声爽朗,语言直白,非常乐观。因为乐观,他总是能先看到希望。同时,他的爽直和对未来的信心是那么具有感染力,也难怪当时他的大胆决定会受到大家的支持。

  

  员工

  “员工满意是我最大的心愿”

  

  “员工满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是挂在郑晓峰办公室外面的一幅字。

  郑晓峰说,这幅字还引起过争议,有人觉得“高度”不够,不够有气势,可他却一定要坚持,“只有员工满意了,我们的事业才能发展。”一直以来,郑晓峰都把“人”放在了很高的位置上。从他执掌千岛湖啤酒开始,他不仅引进了各种各样的人才,还邀请各路专家为千岛湖啤酒做顾问。在公司里,他专门制定了人才引进和人才使用的特殊政策。“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不过,最难得的是郑晓峰为员工提供机会和事业平台的同时,也付出了自己的真诚。在公司最困难的时候,他得到为数不多的一笔钱,他首先想到的是发给员工过年。在公司里,不仅有总经理信箱,还有员工座谈会和党支部座谈会。“员工有任何意见都可以提,我们就是想创造更好与员工交流的平台。”

  郑晓峰自己非常爱学习。他很爱看书,去哪都带着书,不仅经常与专家沟通、交流,还一直找机会参加各种高端的经济学培训。他也把这种氛围带进了公司,他觉得好的书或者学习光碟,他会推荐其他人看。他不仅提倡公司中高层参加各种培训,每年还选拔优秀的基层员工外出培训。这也正是千岛湖啤酒去年被评为最佳雇主,而郑晓峰也被评为最佳伯乐的原因之一。

  

  感恩

  “我们的成功是社会的功劳”

  

  与郑晓峰谈千岛湖啤酒,他经常会提到:“这是社会的功劳”。帮助过千岛湖啤酒的每一个人,他都记得特别清楚:这个老专家当年不辞辛苦多次来厂里指导,那个人曾在最困难的时候主动借钱给公司,这个领导曾给过支持,那个技术人员曾帮助过攻关……

  在郑晓峰眼里,3亿元这个数字远没有当年的200万元那么让他终身难忘。“没有大家对我的帮助,就没有千岛湖啤酒的今天。有一年快过年了,技术改造需要钱,员工的年终奖还没发,可我两手空空。有一位政府领导帮我调到了200万元。他甚至动员有关官员把自己信用卡拿出来透支借钱给我。”说起往事,郑晓峰的声音里仍然充满了感激。

  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不会没有任何前因后果。郑晓峰对人真诚,才有了很多愿意帮助他、帮助千岛湖啤酒的人。他经常提到的老专家,就是被他的诚意感动。老专家来的时候,只提了两个要求:一是不能给钱,二是他怎么说就怎么做。后来,连老专家自己也没想到会到千岛湖啤酒这么多次。“我这样的小厂,他一年来了7次。他说他还从没有这么频繁到任何企业去过。”郑晓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