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轧棉花,是纺纱织布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棉花长成之后,经过采摘、晾晒、轧花去籽、粗弹、纺纱、漂染、织造等多道工序,方能做衣制被。英美烟公司1905年出品的烟画《轧花图》描绘的就是清朝末年妇人轧棉花的情景。
我国本来是不出产棉花的。宋以前,平民所穿布衣,一般都是麻织品,皇族达官也很少穿棉布衣服。当时,冬天南方人多穿丝麻,北方人多着裘皮。直到宋朝末年,棉花、棉布依然被视为贵重物品。宋以后,闽、粤一些地区开始有人种植棉花。随后,棉花种子传至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元代时,又有人从新疆吐鲁番引进棉种在陕西试种。棉花真正在我国大规模种植始自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看到了棉花的经济价值,为推广植棉,他颁布了一系列政令。
棉花作为一种功能独特的经济作物,亦为当时文人学士所推崇,被一些画家奉为奇花异卉绘入丹青。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明代孙艾的一幅《木棉图》,画中还有明代杰出画家沈周题的一首诗:“当含黄蕊嫩,绵韫碧铃深。小草存衣被,长民谁此心。”棉花入诗人画,足见当时此物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到了明朝中期,棉花生产和织造工艺都达到较高水平。人不分贵贱,地不分南北,都开始以棉布制衣。
棉衣虽暖,纺织工艺却是十分辛苦繁杂。只轧花一项,已使很多人“折腰”。南宋赵汝适在《诸番志》中写道:采集棉花后,“取其茸絮,以铁轴碾去其籽,即以手握茸,就纺为布”。到元代王桢著《农书》时,“铁轴碾”已变成搅车,即踏车,用来去棉籽,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可惜的是,元以后,这种踏车就再没有新的发展和变化。到了清代,人们去籽所用的依然是这种踏车,一天劳作下来,腰酸腿痛,连身子都难以直起。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棉花生产和织造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如今,轧棉花等诸多纺纱织布工序都由现代化的大机器所完成,笨拙的手工机械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上一主题:地震会震掉产业西移的信心吗?
下一主题:烟圈中的五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