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瓜标”出台会否适得其反
[发布时间:2008-06-23 00:00:00 点击率:]

据北京媒体6月16日报道,今后,满足瓜皮厚度不超1.2厘米、重量不超过8公斤等条件,且产于大兴的西瓜才能叫“大兴西瓜”。北京市质监局网站就“大兴西瓜”国家标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对大兴西瓜的产地范围、品种等作了详细的“定义”,以此来保护“大兴西瓜”品牌。

  真巧,我平时就很喜欢吃西瓜,尤其喜欢“大兴西瓜”,沙、甜、脆,咬一口甜到心里。大兴为著名的西瓜主产地和集散地,大约400年前的明万历年间,大兴西瓜即有入贡的记载。不过,人们稀里糊涂吃了几百年“大兴西瓜”,却一直没有一个严格的“瓜标”。现在,质监局经过认真论证,终于想出了量瓜皮辨西瓜的高招,当真是:社会进步日新月异,科技发展一日千里;质监部门埋头苦干,原来是在研究瓜皮。小小瓜皮做出大文章,佩服佩服!

  不过,对这个“瓜皮标”,我还是有些不太明白的地方:其一,同样品种、同样一块地里长出的瓜,甚至同一棵藤上结出的瓜,某瓜仅仅因为皮厚超过1.2厘米,就被剥夺了“大兴西瓜”的光荣称号,是不是有点冤枉?其二,同一棵藤上结出的瓜,皮薄的那个叫“大兴西瓜”,皮厚的哪个叫啥?叫加厚“大兴西瓜”还是“大兴东瓜”呢?其三,这个“瓜皮标”怎么落实?谁来落实?如果让消费者上街买瓜的时候都带着个尺子,似乎有点不太现实。除非是质监部门亲自上阵,对超市和街头瓜贩所卖之瓜逐一过秤、尺量,不让一个“皮厚”的西瓜蒙混过关。那质监部门整个夏天估计都要跟瓜皮干上了,不用干别的事情啦。

  最近各类“标准”频频出台,“馒标”之后有“粽标”,“粽标”之后“瓜标”到,大有标准满天飞的势头。质监部门的辛苦我们有目共睹,可是,花费那么多人力、物力和时间去搞那些个脱离生活实际的所谓“标准”,到底有什么用呢?质监局跟瓜皮较的哪门子劲?弄那些标新立异的新鲜玩意儿也没多少实用价值,西瓜皮厚一点也吃不死人,笔者觉得,相关部门不如多管管危害群众的地沟油、毒大米什么的或许更为实际吧!

  万事万物都有其成长发展的规律,不如让市场来说话,或许大兴西瓜的美名由市场来定夺,由消费者来品评,可能会更具说服力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