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罗源与烟草的不解之缘
[发布时间:2008-06-27 00:00:00 点击率:]

现在提起罗源,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罗源湾的风光和海鲜,殊不知,罗源不仅是福州地区最早出现手工卷烟业的地方,还种植过烟叶,与烟草之缘不可谓不深。

  罗源县有较长的烟草种植历史。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年)县境内已有种植晒烟,至民国32年(1943)全县种植晒烟面积达2270亩,产量2384担,面积居福州地区的闽侯、长乐、罗源、永泰四县第二位,而产量居首位;建国后,最高年份的1963年种植晒烟347亩,总产量244担。罗源烤烟种植始于1974年,为福州地区较早种植烤烟的县份之一。当年,罗源县委为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决定在罗源湾围海造田,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引种烤烟40亩喜获成功,共收购烟叶3.05吨,且叶厚质好。此后罗源大面积发展烤烟种值生产,并曾作为厦门卷烟厂和畲山卷烟厂的烟叶原料基地,成为福州地区的烟叶主产区。1993年种植面积最高,为30250亩,收购量2505吨,产值1317.63万元,种植户数达10913户。1995年后,由于罗源石板材矿业的异军突起,及其他经济作物的引进和农副产品生产的发展,罗源烤烟年收购量均徘徊在500吨左右,不能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和经营,至2003年后停止种植。

  罗源有加工烟丝和生产卷烟的历史。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年),有福鼎和闽清商人在县城内设烟丝作坊以及开办“瑞记”“双兴”烟店,以晒烟叶加工成烟丝出售。民国9年(1920年),全县有“胜记”“林记”等烟丝作坊兼烟丝店17家,以罗源泉晒烟加工“干丝”“皮丝”“赤炮”和仿德康等烟品投放市场。

  罗源的卷烟发展历史也较早。民国20年(1931年),罗源城关出现一家手工卷制纸烟的作坊,用晒烟丝佐以配料,放入木制卷烟匣,套上烟纸手工卷制纸烟,俗称“鼻烟”。该店为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生产无商标牌号“白包烟”供市,在福州地区最早开创了手工卷烟业的历史先河。民国29年(1940年)4月,当时的福建省政府公布《福建省手工制卷烟暂行规则》,全省10个市、县有手制卷烟厂(作坊)8家,其中罗源1家。民国30年(1941年),罗源县有合资开办卷烟作坊,手工生产“凤城”牌卷烟。民国32年(1943年),县内商人官尚志曾出面招股、集资法币100亿元(折合1000块银元),租赁城内水陆寺创办卷烟厂,从县外购入烟丝,用木匣手工卷制“凤城”牌卷烟。民国34年(1945年),县人游作忠在城关溪尾路10号,又合股开办“利民家庭手卷烟工业社”,有资金10万元(旧币)、木卷烟机20副、工人20人,生产“太平洋”“新炮台”等两种牌号卷烟,销路都很好(该资料存于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抗战胜利后,该社因受大烟厂的冲击而倒闭。民国38年(1949年),私营烟丝作坊奉命成立烟丝联运站,在水陆寺内创办联合烟丝加工场,采用机械剔梗、压实、刨丝,除继续生产传统烟丝产品外,还增加生产“红板烟”投放市场,加工场于当年8月解体。

  新中国成立后的1962年,罗源县供销社下属的土产公司又以晒烟为原料,雇员手工卷制“凤城”牌卷烟应市。20世纪60年代中期虽然停产,但也培训了—批卷烟生产人员,为日后罗源县畲山卷烟厂的创办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