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30年弹指一挥间 细叙那些远去的商业背影
[发布时间:2008-11-13 00:00:00 点击率:]

  30年前的10月9日,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让中国开始新时代。既是一种起承转合的温故知新,更是一种承上启下的高瞻远瞩。曾几何时,他们是站在时代风口浪尖的弄潮儿,是纵横商海、叱咤风云的企业精英;现如今,他们或是逝者如烟,或是身居高墙,而在他们的身后,或者空留下壮志未酬的感叹,或者写满悔恨交集的遗憾。

  

  吴炳新告别神话时代

  

  去年4月,持续数年的三株“常德事件”终于有了最后的说法,湖南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了三株胜诉的终审判决。“八瓶三株喝死一位老汉”的冤案尽管得以彻底昭雪,但却给三株带来了毁灭性的一击。

  三株老总吴炳新当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感叹道,“常德事件”给三株公司造成了数十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因停产,十万余名三株员工失去工作,而对三株企业形象的影响更是难以估量。”

  纵观整个危机过程,症结在于事件发生后,三株公司危机处理机制未能及时启动,以致事态扩大,新闻界蜂拥介入后,结果一发不可收拾。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三株在短短几年内进行急剧扩张后,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机制方面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这恐怕是最根本的原因。

  在保健品行业,吴炳新是名副其实的“教父级”人物。吴炳新曾经带领三株在很短的时间内演绎了中国保健品行业最辉煌的“神话”。1992年以30万元起家,1995年销售收入便达到23.5亿元。1996年,迅即走向峰巅,销售收入超过80亿元。随之,在1998年,因为著名的“常德事件”,三株的月销额从最高时的7亿元急速下滑至1000余万元,16万人的营销队伍当年就裁掉了15万人,从此进入了休眠期。

  

  仰融悲情出局

  

  16年前,“华晨中国汽车”在纽约成功上市。这是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第一例,对纽约证交所来说,这也是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只正式挂牌的股票,在当年的美国股市轰动一时。

  华晨上市让仰融一战成名,也开启了这位汽车门外汉的造车野心,短短10年工夫,其控制的“华晨系”已形成以汽车制造为主体的300亿元资产的企业王国。但命运之神却在这时和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位当年的民族汽车拯救者、资本枭雄最终出局,飘落他乡。

  2002年5月,仰融悄悄来到五台山,徒步登山求佛。或许在踏上山路的那一刻开始,仰融就已经意识到,他已经无力完成所谓的中国汽车革命,他甚至直觉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下了五台山后,当月月底,仰融远赴美国。6月18日,华晨中国董事会解除了仰融的公司主席、总裁等职务。

  2007年,华晨汽车整车销售突破30万辆大关,实现整车销售300369辆,并一举扭亏为盈,提前全面完成第一个“翻番”目标。按照华晨的战略规划,到2010年将启动第二个“翻番”目标:实现整车销售60万辆,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打造成中国汽车工业重要的研制基地。

  面对这样的数据,如今远在美国的华晨汽车创始人仰融的心情或许有些复杂。

  五年前,华晨汽车前任董事长仰融已经在美国正式起诉辽宁省政府,希望藉此重新“取得”其价值6.4亿美元的资产。同一年,百慕大法院针对仰融在百慕大起诉华晨中国汽车控股有限公司、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和华晨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一案,做出判决,驳回仰融的诉讼。

  “百慕大诉讼”是仰融以华博财务有限公司的名义提出的。华博公司声称其“拥有的华晨中国中的股权,被辽宁省政府拥有的华晨集团错误征收”。百慕大法院经对本案事实、证据全面审理,作出判决认定:“华博公司从未拥有华晨中国的任何股权”。

  至此,在华晨汽车告别仰融时代之后,两者之间的纠缠终告一段落——尽管在此期间,仰融曾无数次地想把华晨争夺回来。

  

  顾雏军一个蛇吞象的错误版本

  

  三个月前,旷日持久的原科龙电器董事长顾雏军案在广东佛山作出一审判决。顾雏军因虚报注册资本罪、违规披露和不披露重要信息罪、挪用资金罪被判有期徒刑12年,执行10年,并处罚金680万元。至此,轰动一时的顾雏军案在经历长达了两年半的审理之后,终于暂时告一段落。

  作为顾氏制冷剂的发明者,顾雏军的辉煌应该从2001年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之日算起,因为在随后的四年时间里,顾雏军就一直在家电行业积累自己的各项资源,把众多品牌收入囊中,并一度控制包括科龙电器、美菱电器、亚星客车、襄阳轴承以及商丘冰熊等多达5家上市公司。

  短短4年时间,顾雏军就在中国构筑了一个家电产业帝国,这一度让全球家电业巨头伊莱克斯都深感震惊与不安,因此顾雏军几乎被看作整个冰箱行业的偶像。

  但就像一场情节跌宕的戏剧,顾雏军的辉煌开局为其日后的轰然倒下埋下了最精彩的伏笔。可以说,顾雏军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最富有戏剧性的一位企业家代表。

  目前,顾雏军在国内苦心搭建的“格林柯尔系”已经全线崩盘,与此同时,顾氏赖以“起家”的香港格林柯尔也在一系列外部诉讼和内部矛盾中濒临解体。 

  

  赵恩龙“困兽”之死

  

  关于他,众说所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个诚实的人。在他自以为走投无路之际,他想到的不是逃逸,不是作弊,而是惨烈地决绝。他到底是一个勇者,还是一个懦夫?他以一了百了,显示的是勇气,还是怯懦?他以生命换取的是诚信,还是失信?

  斯人已去,后人怎忍评说。他之死,是中国企业家成长经历中最极端写照。他用生命告诉后来者:理智是成功的前提。

  鑫龙集团的掌门人赵恩龙,给周围朋友留下的印象是“够意思”和“人缘好”。也正源于此,他能够在几年的创业期间,赢得众人的信赖,让不少老板愿意无偿为他向银行提供贷款担保,令他一下就能撑出一个4个多亿的集团企业。然而,福祸相依。没有人会想到,这也导致了鑫龙集团的先天不足,为其日后的悲剧,买下了伏笔。在2004年那场力度极大的宏观调控中,鑫龙集团顷刻之间轰然倒塌。

  资金链的戛然断裂,让赵恩龙身陷四面楚歌。2005年元旦刚过,一个消息传来,老板跳楼了!

  随着赵恩龙的离世,鑫龙集团的辉煌也不复存在。对于赵恩龙,有人评价说,“他陷入了盲目重型化、多元化的陷阱,乱投资,几个主要企业互不关联,且大多处于宏观调控的范畴,所以资金链断了。”

  也许,多元化对于大多数刚刚起航的中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