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今年以来,原材料价格上涨成为我国制造业的共同话题,而4月10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升值“破7”为6.992:1,则又提醒着人们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企业经济行为的要素。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的环境下,我国的轧辊制造企业尤其是一些外向度较高的企业,正面临着多道难题需要解决。
面临“双重挤压”
利润越来越薄
今年以来,各种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上涨,轧辊制造企业的主要原料铸造生铁的价格已猛涨到5300元/吨,废钢价格每吨达4000元/吨以上,且全部由国内供应,不可能享受人民币升值对进口原料的好处。业内人士分析,国内原材料价格的疯涨,已使轧辊制造成本较去年增加了20%。轧辊企业一方面要承受原材料高成本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则是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加速升值,又使企业的利润损失不断扩大。轧辊产品的生产周期较长,轧辊企业与外商签订的合同均是长单且多以美元结算。短短一年时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提升约10个百分点,轧辊企业的出口换汇成本至少增加了10%。在如此的“双重挤压”下,出口轧辊产品几乎已无利可图。
面对利润不断萎缩,轧辊出口企业该如何破解这道难题?改用欧元、英磅、日元进行结算,也是困难重重。轧辊是专供各种轧机使用的非标产品,一般由目标客户定向采购,轧辊企业按订单组织生产。合同一旦签订就必须严格遵守,否则不能互换的轧辊产品就会变成形不成销售的库存。而轧辊订单交货期短则几个月,长则一年以上,轧辊制造企业即使有能力开发非美元结算的国外市场,也要把现有合同履行完结,履行期间的成本高投入和利润低产出的损失,只能由企业独自承担。
国内市场供大于求
出口动力加大
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组织,既然受人民币升值影响,轧辊产品出口利润锐减,那么减少出口行不行?答案同样是否定的。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国内的轧辊产能已达到约100万吨,而国内市场需求有限,每年仅需消耗50万吨左右的轧辊。近年来,随着我国钢铁工业的持续高速发展,大批现代化轧机的投资建设,直接拉动了各种资本投向轧辊业的热潮,致使新增轧辊产能成倍增长,而就在这些新增产能陆续释放出来之后,国内市场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一是保证新建轧机连续运行的多个配套轧辊被提前采购完成后,轧辊的磨损消耗将进入正常状态,市场需求开始下降;二是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新增的轧辊产能一投产便遇到了市场严重过剩、生产成本剧增的尴尬局面,在欲罢不能的条件下,要以新的品牌打入早已分割完毕的有限市场,往往采取非正常的手段,或在轧辊行业内部“自相残杀”,造成市场秩序混乱和市场环境恶化;三是供过于求的同质化产品要得到市场的认可,往往采取低价策略,而持续猛增的生产成本和市场开发费用所带来的投入和亏损,致使一些新建小轧辊厂刚一投产,便可能遭遇停产的“灭顶之灾”。
当前机电产品尚不属于国家限制出口的资源类、基础性产品,轧辊产品出口还延续着以往的政策和关税,轧辊制造企业尤其是优势企业出于品牌价值营造与扩张和国际化建设的战略需要,以及避开国内市场恶性竞争的考虑,也将大力开发国际市场当成了积极的战略选择。例如中钢邢机在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明确了“出口产品要达到产品总量1/3”的战略发展目标,并保持了出口产品年递增40%的发展速度。
调整产品结构
改变贸易格局
目前我国轧辊业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还十分薄弱。全行业只有中钢邢机一家拥有轧辊研究所、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正在筹建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国家重点工程试验室,并将面向全球招揽轧辊顶级研究人才。面对全行业的轧辊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欠缺、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不强,导致的进出口贸易不均衡以及特大型优质轧辊制造技术尚没有完全掌握的局面,固然需要优势轧辊企业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研发和推广速度,但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只有通过联合重组、资源整合,改变目前小而散、多而乱的轧辊行业格局,解决同质化竞争严重、市场无序竞争激烈的问题,才能既集中力量又实施专业化合作,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研制出市场短缺的高附加值产品,应对轧辊制造成本升高和出口利润减少的双重压力,改变进出口贸易格局,实现全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保证钢铁工业的产业安全。否则,以一群小轧辊厂去服务几个大的钢铁集团,既不符合《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和钢铁工业联合重组的发展趋势,也有悖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节能减排要求,更难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形成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打破封闭割据
实施集群战略竞争
目前,我国轧辊制造业国有、钢企附属、民营、中外合资等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300多家企业并存,最大的企业产出规模15万吨以上,最小的企业只有几百吨,年产1万吨以上的轧辊厂只有二、三十家,且相对集中在河北邢台、河北唐山和江苏宜兴几个地区。根据其与市场的结合程度不同,大致又可分为四类:一是独立的轧辊企业,如中钢邢机、江苏共昌等。这些轧辊企业除中钢邢机为国有企业外,都属合资或民营,他们处在完全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是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二是钢铁企业自建的轧辊厂,如鞍钢轧辊公司、武钢轧辊公司等。这些轧辊企业主要为所在钢厂服务,参与外部市场竞争不多,且不能完全满足本钢企业的高端用辊需求。三是冶金装备制造企业所属的轧辊生产部分,如一重、二重等。他们一方面可以依托企业主体的装备和技术实力为成套轧机制造配辊,并借助大型设备生产市场短缺的大型轧辊,一方面又因是非主业,在大规模扩张和研发能力培育上受到一些限制。四是数量众多的民营小轧辊厂。这些小轧辊厂生产规模小,装备技术差,资源浪费大,没有创新能力,仅能生产低端的中小型铸铁轧辊,产品缺乏竞争力,欠缺消化成本上涨压力的能力,目前已处在十分困难的境地。但由于其多为地方保护企业,享有土地、税收、借贷等诸多政策优惠,仍然“苟且生存”。
而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贴近市场的欧美及东北亚地区建设轧辊厂,进一步提升世界级品牌,尚需打破一些障碍和壁垒,更需要优势资源的大力支持。
上一主题:大庆石化“典型效应”促发展
下一主题:四川电子军工集团在蓉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