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邹锡昌:财富的背后就是担当
[发布时间:2008-08-11 00:00:00 点击率:]

  作为曾掀起广州地产热潮的地产商,邹锡昌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不是他在地产领域的抱负,而是留在慈善领域的身影。如果观察他在商场上表现出的责任和担当道义的勇气,也就不难理解他发自内心的社会使命感。

  

  扛起金融风暴的压力

  

  幼年的邹锡昌就显现出了超出常人的聪明睿智。1979年,年仅16岁邹锡昌以当地“文科状元”的优异成绩考入中山大学哲学系,并且是当时班级里年纪最小的一个,又是文革后当地第一个少年大学生,这些都使邹锡昌成为家乡方圆几十里的骄傲,更是大家用来教育孩子的榜样。邹锡昌和中国诸多白手起家的企业家一样,具有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的精神,而他的求学经历又让他养成了缜密思考的习惯,能更加理智的接触社会、了解人生。

  80年代的中国是个充满机会的大市场,当时有几个朋友在做进出口贸易,他们在做电视机生意的时候,都在为没有包装箱而苦恼,这给邹锡昌了一个市场启发点和机会。他在亲友们的帮助和支持下,和自己的二弟一起经营起了纸箱印刷生意。为他日后进军地产行业积累了第一桶金,那个时候的邹锡昌才刚刚24岁。

  90年代初,邹锡昌开始进军地产行业,进入广州地产市场,从旧城改造到楼盘开发,都经过了一番精心策划。当时的广州,作为华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地价相对偏低,又临近香港,发展机会相当之好。经过几年努力,邹锡昌不仅自己的地产事业蒸蒸日上,同时也掀起了广州房地产开发的一股热潮。值得一提的是,地处广州市中心中山三路与较场西路交界处,赫赫有名的“中华广场”。 1993年7月,“中华广场”由昌盛集团全额出资兴建,当时计划耗资14亿人民币。但到了1997年,工程进入关键时刻却遇到了金融风暴。而邹锡昌顶着巨大压力,毅然说服其他同事,将位于香港皇后大道以2.3亿元买入的两层写字楼以1.8亿元卖出;同时也将自己在半山的一幢价值4000多万元的住宅以3000多万元卖出,集中2亿多资金投入工程。为了抗击金融风暴,他把梅州水电站的一些项目也卖掉,集中资金保证“中华广场”的施工。而他自己一家也搬到了一间租来的公寓栖身。同时他调整建造计划,预留68层楼所需地基,将楼高调整为10层。1999年终于落成,如今已经是集购物、饮食、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购物广场。而如今在广场背后便是高耸的昌盛大厦。之后邹锡昌开始进军北京豪宅市场、高档外销楼盘海晟名苑,在2000年初一开盘就受到极大的关注,在北京数百个房地产项目中名列第四。

  

  把利润卖给股东

  

  昌盛集团在作了一系列准备之后,打算和很多地产商一样,跻身资本市场行列。原本计划2008年初在香港上市,但由于内地地产市场的低迷,昌盛主动叫停上市。这是2008年第一个准备上市的地产商,也是第一个被搁置的案例。邹锡昌说,颇为幸运的是,公司并没有为上市大举圈地,公司还是按开发能力而增加土地,加上中央推出的宏调措施,主要针对囤积土地及以杠杆式买地的发展商,所以对公司影响不大。邹锡昌对此很欣慰:“我们是将利润卖给股东,很多有土储的发展商,是把风险及利润一并卖给大家。”他坦言:“资本市场是很残酷的,是狼群之战,这里没有救世主,大势不好,金子也卖铁价钱。”此外,中华广场也在不断为公司地产板块提供良好的现金流,这使得公司规避了很多风险。如果当时公司一旦成功上市,大概就是50多亿的盘子,又是地产圈的一个新星。

  

  社会责任

  

  邹锡昌一直以来都很关注慈善公益事业,为家乡修路、建造医院,给家乡的大学捐建科技楼,为自己的母校中山大学捐建纪念馆等,在健康和教育领域作了很多贡献。更为有趣的是,谈到慈善,邹锡昌倒是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规划。他表示,打算将来降低慈善投入,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富有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心于慈善事业,更多有经济实力的人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当中。到那个时候,邹锡昌希望能去“保钓”,和国家、政府一起去成就一些有益于民族的事情。

  (汤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