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无奈的基民,几乎忘了持有的基金
[发布时间:2008-09-28 00:00:00 点击率:]

  自2007年底开始至今的这轮“波澜壮阔”的股市大跌,已让中国A股市场成为年内全球“跌市”的NO.1。 

  在诸多被关注的主体中,基金业绩和一些制度规定成为人们抱怨的对象。当然,在对资本损益的算计外,人们对当事一方的基民,包括其对基金的认识、损益状况以及投基对他们生活的影响等问题,却关注甚少。

  

  ■下岗女工:

  “养命钱”亏损过半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9月14日,对于陕西省铜川市三里洞煤矿下岗职工、46岁的李晓琴来说,这天和其他时间没什么两样:大晚上就开始串麻辣串子,一大早便和老公上街吆喝买卖。 

  投资基金这回事,李晓琴是从院子(小区)里的邻居那里听说的。去年的七八月份,市场火得不行,指数一天天往上蹿,基金净值每天都在涨,小区里的人们整天都在议论股票和基金,最后人们都没能挡住这个赚钱的“诱惑”,纷纷下了水。 

  回想起买基金的情景,李晓琴到现在都觉得晕乎,“我是去年8月份买的,10月31日也买了一点,指数在5000多点买的。院子里的同事们都在买,所以我也跟着买了。我什么都不懂,都是跟着别人瞎买进的。我们这里都买基金,起码有50%的人都买了。大多数都是3万多元,最多是8万多元。这些都是矿上给的工龄钱。”李晓琴说。 

  李晓琴说,她身边买基金的都是些下岗职工,国家给的养命钱都舍不得花,放在银行里利息又低,大家都说在“缩水”,所以就拿出来买基金,赚点买菜的钱。 

  和大多数初涉资本市场的人一样,李晓琴和她的邻居们看到的都是收益,而没有意识到风险。 

  李晓琴夫妇下岗后,每月600块的政府补助成了她们家的重要收入来源,现在儿子上大学了,这些都得给他做生活费了,而夫妇俩则只能想办法,起早摸黑地靠着做点麻辣串生意,维持生计。 

  李晓琴说,她把3.3万元“养命钱”都投到基金里去了,现在已经赔进去1.7万元。 

  在交谈中,“不懂”二字是李晓琴用得最多的一个词,而她最关心的事情则是,银行什么时候还钱,会不会还钱,因为那是她和她老公的“养命钱”。 

  

  ■农行理财师:

  我“被迫”成为基民

  

  杨小姐是农业银行的一名理财师,谈起自己作为基民的心路历程,她笑了笑说,当初是“被迫”成为基民的。 

  杨小姐说,当初自己也是在银行,大概是2002年快到年底了,那个时候基金卖不出去,但是为了完成工作指标,所以只能自己买,但后来自己买的这些基金也使得自己小赚了一笔。 

  杨小姐说:“现在的情形跟当年很像,基金现在也很难卖,所以为了完成任务,我也只能自己买,但我觉得,在大家都不愿买的时候,或许真的可以买点了。去年啊,很多人找我开后门,希望能够早点下单,那个时候银行还没开门很多人就排起了长队来买基金。现在啊,我都不怎么敢介绍让人买基金了。” 

  

  ■某私企财务:

  几乎忘记所购基金

  

  “紫外线”是“基金-基民群”里一个女孩的网名,是地震灾区──四川雅安一家私企的财务人员。 

  “紫外线”是2007年5月投身“基民”队伍的。她说,开始买基金的时候,是瞄着“奥运行情”去的,那个时候买基金,大家蜂拥而上,生怕迟买一天就少赚钱,“基金净值一天天地涨,你能不买吗?”“紫外线”说。 

  在股市形势喜人的时候,她能跟同事们唾沫横飞地聊到忘记工作。但现在,她在谈到自己买的一只基金时,费了老半天劲才想出名字来,直说,已好久不看了。

  (谢卫国 吴晓婧 朱宇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