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理性思考
[发布时间:2009-01-04 00:00:00 点击率:]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源相对贫乏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环境破坏与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日益严重,要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成为重要的战略选择。

  □文登市委党校 曹爱华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循环经济问题越来越被提上全党全国的议事日程。

  一、循环经济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态经济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在于,传统经济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物质单向流动过程;而循环经济模式是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流动过程,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称为3R原则),具有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再使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要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以抵制当今世界一次性用品的泛滥,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再循环”原则针对的是输出端,要求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

  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协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与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倡导循环经济,就是落实集约增长和清洁生产的理念,优化资源配置,减少环境污染,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以人为本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是强调要从大多数人的利益着眼,从子孙后代的幸福立足,防止对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无限索取和透支使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产力发展规律,做到资源长盛不衰、永续利用。

  2、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迫切需要

  我国资源禀赋较差,总量虽然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人均森林占有面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1/5;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45种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50%……资源约束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瓶颈。与此同时,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这一切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经济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基础上,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突出体现。

  必须认识到:我国正处在发展重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中期阶段,要实现2020年比2000年GDP翻两番的增长目标,必须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两大难题。当前我国GDP是世界总量的4.5%,但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却远高于这个比例:煤炭占31%,石油占7.5%,钢铁占27%。我国创造每一美元的生产总值,能源的消耗约是美国的4.3倍,德、法的7.7倍,日本的11倍。如果我们仍沿着这条粗放型增长道路走下去,不仅资源难以为继,而且生态环境也将不堪重负。因此,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线性经济为现代集约型的循环经济,是扭转经济增长“三高”(能耗、水耗、物耗)、“两多”(排放、污染)、“一低”(效益)局面的唯一路径。

  3、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从国际角度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近几年,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利益,在资源、环境等方面,设置了不少自己容易达到,而发展中国家目前还难以达到的技术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循环利用等各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如ISO9000、ISO14001等质量标准及环境管理认证体系。这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目前,我国已成为“绿色壁垒”等非关税壁垒最大的受害者之一。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意识到:立足世界经济,就必须遵从国际规则,我们不能要求国际社会降低标准,只能按照国际标准提高自己的产品质量,特别是与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有关的产品质量,以打破“绿色壁垒”,占有并扩大“绿色市场”份额,这就要求我们的工业、农业以及外贸业改变理念,革新技术和加强管理。

  三、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制约因素

  1、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亟待提高

  目前对循环经济还存在以下一些错误认识:一是片面理解循环经济。一些地方和部门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将循环经济简单化为废弃物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或污染防治,割裂了其与经济发展的有机联系。二是重视程度不够。一些地方还没有完全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点工作和重要环节加以具体落实,个别地方仍然将循环经济边缘于经济社会主导政策之外,工作上应付得多、落实得少。三是对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末端治理不仅不能从根本上避免污染的发生,而且治理的成本比较高,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经济收益。同时,末端治理也阻碍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循环经济技术研究亟待加强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支撑,它是构筑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实现循环经济的三个基本原则,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以及环境无害化技术,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系统化技术等。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大多数企业研发能力相对薄弱,基本处于技术引进与应用层次,一些技术含量高及关键设备基本依赖进口,部分企业仍停留在仿制的低层次阶段,绝大多数中小企业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3、发展循环经济的体制与机制亟待完善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政府推动、技术支撑、市场驱动和公众参与等方方面面的协同推进,给予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生产者及其技术和产品以最大限度的政策支持,包括对节能、节水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消费者责任等。 

  四、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建议思路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全社会参与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注重治“本”,这个“本”就是循环经济教育。要从国家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的高度,把有关循环经济知识的教育纳入全民社会教育轨道常抓不懈,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的公共道德准则。

  2、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系统地出台循环经济法律,用法律形式约束政府、企业和国民必须履行节约型社会的义务,对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节约型社会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结合我国的实际,当前在完善立法方面,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已有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如《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二是应继续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的研究,抓紧制定有利于加强绿色消费、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快建立一套绿色保障体系。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循环经济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每一项原则的贯彻都离不开先进的处理和转化技术,也离不开这些先进的载体——设施、设备的开发和更新。可见,科学技术是推行循环经济的关键支撑。体现在实践中,一要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瓶颈。重点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零排放”技术等;二要大力开发废弃物重新利用处理技术和装备;三要研发适合国情的工业污染防治成套技术;四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

  4、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步伐

  要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指标为目标,加强宏观调整和政策引导,尽快出台《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根据资源条件和区域特点,大力调整优化工业产业结构,鼓励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以防治农业污染、开发绿色食品为突破口,做到“三推广一建立”,即:推广低残留、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防治,尽可能少施化学肥料;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减少农业的白色污染;推广秸秆、粪便沼气后还田,加快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处理;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5、优化政策体制环境,完善循环经济的实施与监管机制

  要通过深化改革,综合运用财税、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调节和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自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机制,如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主体的资金支持,采取土地、税收等激励措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