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公告
特别关注
媒体关注
售后服务
□ 本报记者 何沙洲
3月6日下午,由本报党委副书记李丙驹带队,一行4人驱车前往绵竹市富新镇采访,我们在镇医院那堆还未清理完的废墟前问路,当地老百姓听说要采访徐州对口援建指挥部,都热情地指路。
在富新镇政府大院的一侧,10多间简易的板房就是江苏省徐州市援建者的“家”。
担任徐州市对口支援绵竹市富新镇恢复重建前线指挥部党委书记、副总指挥的,是徐州市建设局副局长。记者在采访江苏省对口支援绵竹市总指挥部负责人后,要求继续采访在乡镇上辛勤工作的援建者,总指挥部推荐:“采访富新镇的徐州援建者吧,他们高质打造的徐州援建速度,就是‘江苏速度’与‘江苏精神’的代表。”
舍小家,为大家
5月28日,汶川特大地震后的第16天,苑玉彬就受徐州市委、市政府的重托,带领500余人的建筑安装队伍火速赶到绵竹灾区,在江苏省援建中第一家完成过渡板房建设任务。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6月21日前往徐州建设工地视察时,高度评价“有创新、标准高、质量好”。
出色的表现,让苑玉彬在7月再次受命奔赴率队灾区,这次不是搭建板房,而是从事长达三年之久的徐州市对口援建富新镇的工作。
回想领受任务的那一刻的情景,苑玉彬依然心情激动。当时,苑玉彬带领徐州市建设工程人员刚结束在绵竹的板房大会战返回徐州,与妻子和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女儿享受了几天的快乐时光,他便接到了通知。一边是高考刚结束正要填报志愿的女儿和相濡以沫的妻子,一边是亟待帮助的灾区群众,苑玉彬心中的天平,称出了两边的重量。他知道,绵竹灾区人民更加需要他。在他领受任务回到家时,妻子和女儿已经为其打好了被包,准备好了出行的衣物和日常用品。妻子和女儿的理解,更加坚定了苑玉彬前往绵竹灾区援建的信心。面对抉择,他用十分朴素的语言说:于公,对灾区人民多一点帮助,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无尚光荣的使命;于私,对得起自己的人生,把个人的追求融于社会的需要,必须满怀真情,不讲条件,无私奉献。
在苑玉彬的带领下,7月18日,徐州市援建前线指挥部人员来到了富新镇,这些人抛家别子,舍小家,为大家,在富新镇开始了三年艰苦而又紧张的援建工作。
两个火车头同时推动一列火车前进
富新镇全镇有人口3万多人,地震发生后,富新镇学校、卫生院等公共设施和农房受损严重,几万人无家可归,整天生活在闷热潮湿的帐篷里。及时改变当地群众的生存现状,是徐州援建者考虑最多的事。
他们立即在临时搭建的活动板房里展开工作,争分夺秒,挑灯夜战,收集汇总各种信息,在对全镇所有村组进行了全面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及时修编完成了《绵竹市富新镇镇域发展总体规划》,对富新镇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进行了调整和修编,2008年9月8日,这一《规划》就率先通过绵竹市政府组织的专家论证、评审。
据规划专家介绍,做一个镇的镇域总体发展规划,一般要花用近一年的时间,而完成富新镇的镇域总体发展规划,徐州方面仅用了一个月时间。“让灾区人民生活早一点好起来,让灾区经济早一点恢复,这就是我们援建者的使命,我们一刻也不敢忘,必须要用心做事。”苑玉彬说。
但是,“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面对如此繁重的援建任务,仅凭我们的热情而没有创新,显然是不够的,我们也不可能取得援建的胜利。”苑玉彬说。也许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也许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刺激了徐州人创新的“神经”,他们在工作实践中,通过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徐州援建模式”。
在徐州援建富新镇前线指挥部板房会议室的墙上,并排挂着指挥部、规划设计组、农村重建组等一系列工作机构的成员名单。仔细一看,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分别安置了至少两位以上的工作人员,其中必定有一位来自徐州、有一位来自富新镇。在每个岗位上都各自派出一名工作人员进行协作,制定出一套适宜双方需求的方案,可事半功倍。
“徐州援建模式”的核心是援建工作的”一体化”,即徐州前指与富新镇党委政府成立“一体化”办公、全方位协调的联合指挥部,双方在充分协商、平等交流、积极对接的基础上,有效整合资源,完善组织机构,建立一套联手推进机制。8月6日,联合指挥部成立后,这里的联合会议几乎天天都有。为保证“一体化”工作制度的有效运行,徐州前指在组建联合指挥部的基础上,又建立了“八个统一”工作制度,包括统一指挥、统一成员分工、统一例会、统一资金安排、统一建设等。
“不是两张皮、两条轨道,而是两个火车头同时推动一列火车前进。”苑玉彬做了这么个形象的比喻。
在两个火车头同时推动下,8月20日,首批重点项目富新学校和卫生院在江苏省和绵竹市第一个办结当地消防审查、规划许可,8月31日拿到江苏省援建项目的01、02号施工许可证;9月1日两项工程在全省率先正式开工建设;11月7日,富新学校教学楼主体封顶,是全省首家。1月20日,富新学校综合教学楼全面竣工接受验收交付使用。2月8日,富新学校的学生们率先搬进新教学楼学习。
同时,“一体化”办公还有效地促进了双方优势的以长补短。苑玉彬说,恢复重建工作中,徐州的强项在于资金、技术、人员等优势,而对当地情况不了解则是薄弱环节。但这恰恰是富新镇的强项。“不与富新镇当地实际相结合,再强的优势也不能发挥效用”苑玉彬介绍,联合指挥部刚成立便建立了主要负责人协商例会、指挥部成员工作例会制度,负责人例会每周两次,成员例会每周一次,特殊情况下可随时召集。8月中旬以来,双方每天都在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和探讨:与徐州的乡镇相比,富新镇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处在何种水平上?两地不同的地质地貌,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有哪些不同的影响?在基层民主和村民自治方面,徐州有哪些值得学习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全方位、多层次的讨论交流,双方以长补短,为联合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由于创造了多项全省第一,徐州市前指被江苏省前指领导称赞为“体现了‘江苏速度’、打造了‘徐州品牌’”;并得到了德阳市、绵竹市的充分肯定,被四川省委组织部作为典型向全省推介。
援建工作,苦且乐着
采访中,记者看到,简易的板房前有盆花,还有花香扑鼻的油菜花,一只黑狗温和地望着我们。
来川援建一干就要三年,环境艰险、生活艰苦、工作艰辛,在富新镇,思亲想家,生活单调,极大地考验着徐州援建者的意志。因此,面对现状,苑玉彬采取了人性化管理,积极营造充满愉快的集体环境,他们将富新镇机关和学校宿舍在地震后废弃的盆花拣拾回来,向当地农民要了一些油菜种,种在援建指挥部的办公区内;利用办公区内的空地,开垦了一块菜地,种植了十多个品种的蔬菜(包括专门从徐州带来的苔菜、徐州小白菜等),这些蔬菜,已经成为了徐州援建者桌上难得的“佳肴”。餐桌上的美味土鸡,也是他们自己饲养的。每到周末或工作闲暇时,苑玉彬和工程处处长张淼等人,就会出现在食堂内的锅边灶台边,为大家精心弄上几个地道的徐州菜,让大家在异地他乡也能尝到可口家乡菜。如果有人过生日或有家属到来,他们自然要借机会庆祝一下,并送上礼物。
徐州援建者在困难中学会了坚强,学会了自我调节和“自娱自乐”。让他们津津乐道的是,苑玉彬将富新镇党委政府节日期间慰问指挥部的白酒用陶坛密封埋入土中,他说,这些酒要等三年援建结束后,看到富新人民过上了好日子他们再启封,作为“庆功酒”。
人性化管理让援建者的心里阳光灿烂,他们在灾区普遍感受到一种家的感觉。同时,苑玉彬强调,艰苦的环境可以磨练人,可以塑造人。为加强对援建工作的组织领导,苑玉彬要求全体工作人员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努力用铁的纪律和制度管好人、管好事、管好财,使大家在工作和生活中呈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苑玉彬坦诚地告诉记者:“我干的工作离灾区老百姓的要求还差很远,我们的援建任务还很艰巨,只有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才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好评价。”他表示,他们时刻牢记着,在前指人员临行前,江苏省副省长、徐州市委书记徐鸣,市委副书记、市长曹新平两位领导语重心长地嘱咐:“把灾区建好,为徐州人民争光”,“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光荣”。
下一主题:迎接灾后重建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