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期待中国式信用消费
[发布时间:2009-04-20 00:00:00 点击率:]

 

  2009年3月13日,商务部联合相关部门推出了《商务部、财政部、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关于推动信用销售健康发展的意见》,表示“要把信用销售作为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积极予以推动。”之后,又有关于银行卡等详细条款出台。 

  但我们要新增信用消费,问题就出来了。发1亿张卡片,和增发1亿张卡片,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叫次级债危机,就是优质客户发完了,还要扩大,这样风险口径也随之扩大了。这样,越新增的持卡者,风险控制的压力就越大,这就要求我们想新的办法。 

  

  信用消费的“瓶颈期”

  

  在信用消费这个问题上,犹豫过、争议过。最终五部委都认为一定要搞。为什么?说白了,国家产能过剩,有那么多的东西要卖。我们的内需不足,靠我们现在的有效需求不能消化我们的产能,就达不到拉动内需的要求。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信用消费。只有信用消费填上,才能比较快、且大量地解决我们内需不足的问题。 

  信用卡作为信用消费的一个主要路径,即使没有金融危机,现在也已到了一个瓶颈,就是从信用卡的广泛性和数量,不知道该转到哪里?中国的联名卡数量,是难以想象的多,小餐馆发一张,航空公司发一张……但几乎没有联名卡运作成功。 

  所谓信用卡成功的标志,就是发卡规模在几十万张以上,并且使用比较频繁,持卡人爱戴和珍惜这张卡。就是说我特别在意你给我这个商户的额外折扣。但有的商场既发专属打折卡(如8.5折),也发银行的联名卡。其实消费者看中的是8.5折,而不是银行的联名卡。这样联名卡多半只是支付工具,没有实质意义。如果该商场对任何消费群都不打8.5折,只有持某联名卡的用户来了才打折,那这张卡就有意义了。 

  我们现在银行卡的问题是跟消费者收费,第一收费太多,过度依赖消费者收费。第二是收费不透明。很多银行界的专家,都算不清楚银行是如何收费的。它有很多陷阱,比如交易日、记账日、结账日、到账日、还款日等等参数,反正怎么算都是对银行有利。比如在国外消费,人民币换成美元,美元再换算成别的货币,反正怎么算都是对消费者不利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首先监管要让收费透明。那收费太高的问题怎么办呢?如果银行卡客户端不收费,那银行卡肯定会大发展。但如果银行卡客户端不收费,商户端也不能收费,那么银行做一笔赔一笔,这个事情就不能循环。 

  

  中国式信用卡

  

  中国现在的信用产品远远不足。远远不足的原因是所有的银行都首推现金业务,现金是银行卡最大的竞争对手,而银行并没有深入的去发掘银行卡的机会和风险控制的手段。 

  在银行卡风险这个问题上,最微观的办法就是,把信用卡跟理财卡捆绑,跟保险、住房公积金、工资卡相结合。工资卡不一定有储蓄,但可以有效地找到你这个人。信用监控是一件费事费成本的事情,如果绑定,收费就也可降低,这就可良性循环。 

  按照美国的发展思路,现在我们总认为贷记卡是最高级的产品,准贷记卡是个过渡产品,借记卡是个最低级的产品。但实际上,美国人没有储蓄,而中国却拥有非常多的储蓄。 

  所以,在中国,凡是借记卡发得好的银行,都不使劲发信用卡,它没有必要。借记卡做得好,手续费照收,干嘛发贷记卡? 

  准贷记卡是我认为最中国特色的银行卡。比如中国银行的长城卡,你存入多少钱都可以,花钱的时候是先花借记,后花贷记。如果你存的钱没有了,那就花它的透支额度。而现在银行的情况是,一张工资卡,一张信用卡。消费者花完信用卡,然后从工资卡里扣。可是,直接存到里面不更节省成本吗? 

  

  现在的情况是:政策一头热

  

  中国银行的同质化有多种方面,一是银行全业务,不分工。银监会批准的业务没有一家银行放弃的;二是发出的产品相似;三是发信用卡的都是银行的信用卡中心。 

  但金融危机前的美国,美国前10大信用卡公司,其中有一半儿不属于银行的。比如美运通、visa等,而最典型的则是沃尔玛也曾经要发贷记卡,后被美国政府否决。被否决理由是,如果商业企业参与到发行信用卡,会给银行造成不公平的竞争。因为信用卡的风险抵偿机制,在传统上只靠利差,当我有风险,我就全部转嫁给持卡人。 

  但如果我是商业企业,我就不会完全转嫁给持卡人,因为我有商业利润。所以中国要想解决信用消费的高风险问题,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在银行与消费者之间,加入商业利润,来抵消金融风险。 

  近期屡次推出的政策已释放很大政策空间。如果某个商场拥有20万会员卡,这20万里肯定有几万人是忠实用户群。那就从这万人开始。这是商业企业做信用消费的优势,他比银行更了解消费者。第二个优势,商业利润抵消信用风险,银行出1%,商业企业可以出10%。 

  问题是,政策一头热,反而商业企业因为没有信用体系,没有健全的法律等原因,并没有热烈的反应。现在急需一些技术性的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比如此前提到了与工资卡等挂钩。

  (摘自《理财周报》 李清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