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售后服务网

蜂产品生产管理将有规可循
[发布时间:2008-08-04 00:00:00 点击率:]

  □唐忠河

  

  8月1日,《蜜蜂产品生产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已正式实施。这是继《蜂蜜》国家标准从2006年正式实施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再次出台的一个关乎蜂产品质量安全的国家标准。相关专家给予该项“国标”高度评价——这项标准填补了蜂产品原料生产管理标准的空白,并首次将标准化管理体系纳入养蜂领域,对养蜂人和蜂产品生产企业都将产生巨大影响,对我国蜂产业的发展及推动其他农产品标准化工作具有示范作用,对于规范蜜蜂产品加工生产、保障消费者食品安全意义重大!

  填补原料生产管理标准的空白

  7月26日至2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家蜂产品生产企业、养蜂合作社、蜂产品协会负责人相聚南京,参加由中国蜂产品协会主办、南京老山药业承办的国家标准宣传贯彻培训班。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即将实施的这项“国标”,对保障蜂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蜂产品加工生产是一个“从土地到餐桌”的复杂过程,《蜜蜂产品生产管理规范》实施后,蜂产品生产管理的每个环节都将有详细规范和要求。中国蜂产品协会会长高茂林告诉记者,该标准的制订填补了蜂产品原料生产管理标准的空白,并首次将标准化管理体系纳入养蜂领域,参与蜜蜂生产管理“国标”制订的南京老山药业董事长管春华表示,这一“国标”的出台,将有利于规范市场竞争、净化市场环境,有助于使整个蜂业出现健康发展的新局面。

  提起此次实施的多项蜂产品国标,南京老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功不可没。这家行业内公认的“龙头”企业,是所有这些标准的牵头起草单位。高茂林说:“国内蜂产品生产销售企业数量众多,且流动性很大,像老山这样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企业实在是凤毛麟角。”

  蜂产品消费现状让人不安

  据近期四川首届蜂产品满意度及消费意向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只有六成多的顾客对蜂产品的成分相当清楚,因而消费者只好转而购买固定品牌蜂产品,有八成五的消费者只考虑高知名度的品牌,这无论对行业及企业来讲,都是十分尴尬的。

  四川质量报和质量权威网于2008年6月13日至7月24日,对川内部分蜂产品品牌“口感、质量、性价比”等方面进行了一次社会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80000份,回收5218份,剔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5212份。

  从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常食用的蜂产品依次是:蜂蜜、蜂王浆、蜂胶、蜂花粉,主要集中在商场、超市和专卖店购买,81.5%的顾客消费的是固定品牌,18.5%的顾客是随意购买。在选购时85.4%的顾客是考虑高知名度的品牌,2.6%的顾客认为只要价格适宜便会考虑。99.9%的顾客会在购买时阅读产品的包装说明,0.1%不会阅读。35.8%的顾客对蜂产品的成分相当清楚,21.2%清楚,41.5%不太清楚,1.5%完全不清楚。

  而此前的调查表明蜂产品市场更为让人忧虑。今年4月由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市场监测结果显示,蜂蜜合格率仅有54%。

  规范市场需要“利剑出鞘”

  “为规范我国蜂产品市场秩序,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蜂产品不法行为,维护蜂产品市场经营企业和广大蜂产品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老山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制订蜂产品国标的任务。”老山药业董事长管春华对记者说,在近几年来的出口贸易中,中国农产品屡遭技术标准壁垒,使出口贸易处于不利地位。为了推动国际贸易,同时也是为了规范国内市场、确保产品质量,2004年国家启动了标准化工程,首批22家各行各业的知名企业作为“重要技术标准研究”试点单位,老山有幸成为全国唯一入选的蜂业企业。

  由于老山长期致力于蜂产品标准建设和技术研究,并积累了丰富的生产质量管理经验。2005年,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老山便牵头完成了《蜂蜜》、《蜂王浆》和《蜜蜂产品生产管理规范》3个国家标准的起草制订任务。

  参与上述3个蜂产品国家标准制订的专家组成员陈明虎告诉记者,目前国内保健品市场充斥着大量假冒蜂蜜、蜂王浆、蜂胶等蜂产品,不少生产厂家在利益驱使下,对蜂产品进行过滤等造假处理,破坏了蜂产品的天然属性,生产出无健康价值蜂产品。此外,在蜂产品原料生产管理过程中的很多不规范操作,例如蜂病防治与滥用药物等,也都威胁着蜂产品质量安全。还有不少无良企业进行虚假宣传,伪劣假冒,更严重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据悉,《蜜蜂产品生产管理规范》涉及了所有蜂产品的原料生产环节,对养蜂生产的组织化管理、人员能力和培训、设施和机具、工作环境、生产过程、记录和档案管理、标识和可追溯性,以及蜜蜂产品的包装、贮存、运输和交付,都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蜜蜂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这样一个过程规范性标准的出台,也体现了国家在蜂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标本兼治”的思想。

  过度依赖出口风险需降

  与此同时,相关专家也中肯地指出,我国蜂产品业存在一个明显的短板,除了技术含量不高之外,过于依赖出口,只是“吊死在一棵树上”,一旦国际蜂产品市场有点“风吹草动”,就变得束手无策。

  专家认为,蜂产品的销售不能长期依赖出口。作为人口大国的中国,应该在拉动内需方面有所作为。如蜂胶中含有20余类、300多种具生理和药理的活性物质,目前市面上的蜂胶产品有保健品、注射液、化妆品等,面对的主要是中老年人。但是,在人们渴望回归自然、追求天然无毒产品的今天,应该扩大蜂胶的消费人群,光停留在中老年消费人群的层面还不够。

  我国虽具有蜂产品的资源优势,但由于基础和应用研究不足,精深加工技术研究滞后,蜂产品除直接以原料形式进入市场外,制品大多为粗加工、低附加值的保健品。企业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工艺落后,缺乏科学的质量控制指标,蜂产品药物资源未充分利用。因此,我国亟需开发具有确定成分、功效和结构的高技术产品来充分占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为了提高我国蜂产品的技术等级,提高蜂产品的附加值,适应出口贸易的需求,增加蜂产品企业的经济效益。

  鉴于目前世界蜂蜜进口国对蜂产品中各种化学药物、抗生素残留量均有明确要求,并且其限量标准一再提高,研制、开发新的、无公害或毒性较低的绿色蜂药,减少化学药物、抗生素的使用量势在必行。而随着8月1日,《蜜蜂产品生产管理规范》国家标准的正式实施蜂产品的乱象将有所改观,人们相信,它的出台对我国的国内市场而言,是一剂强心针;而对于出口市场来说,